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一票难求的春运车票、长途跋涉的费时颠簸、不菲的人情往来花费都让回乡游子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少人抱怨,过年走亲访友,瘪了钱包、喝坏身体,放假7天反而更累了。然而,有这么一些老人,在春运开始前“逆向迁徙”,去子女家里过年,省去子女往来奔波,也有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用他们的话说,“能和孩子们团圆,在哪儿都是家。”(2月5日《河南商报》)
有钱可以任性,但不是每个人想任性就可以这么任性的。对在外打拼的大多数人说,别说随意买两套房子,怕还有不少人连租房子、吃饭都会扳着指头花呢。心心念念想着让父母儿女过上幸福生活,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生活在农村的,繁杂家务,根的意识,这些个羁绊根本无法挣脱。当父母的思念,孩子的期盼,只能由他们回家满足的时候,让他们“逆迁徙”,无疑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矫情。
不过,逆迁徙并非没有一点意义。这个意义,一是为缓解春运压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团圆的新样本。
众所周知,在衮衮春运大军中,“回家”占据绝对主流,因而这就注定了一票难求的单向性。这个延续多年的老大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有报道说,今年为期40天的春运期间,将有28亿人次集中大迁徙,因而,今年的春运压力更大。面对“不是在回家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回家的路上”的衮衮大军,我们的思路总是在增加运力上打转,然而,一个事实是,无论是何种交通工具,春运期间一边是“满载而归”,另一边又常常是“空驶而回”。这是多么大的运力浪费!试想一下,如果让更多城市人、有条件的人,都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将父母接到身边过年,这既圆了思念之苦,体现了孝顺,而人流的双向对冲,对于春运而言,即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也可以让这一矛盾得以缓解。
春运压力大,但绝不是一道无解题。“逆迁徙”恰恰启发我们,化解春运压力需要“逆思维”。同样,解决家人团圆,也需要“逆思维”。逆流而上的人群越多,腾出的运力空间越大,回家的路自然要变宽松许多。如今的2亿空巢老人、6000多万留守儿童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大问题,更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久的痛。他们更需要回家,他们回家的意义更大。如果我们可以有其他办法实现团聚,又何必赶在春运跟他们去争抢座位凑热闹?
“逆迁徙”要从矫情走向真实,需要更多有条件的人乐意“腾笼换鸟”,需要有成人之美的自觉和善念,需要改变“家”的固有观念。而政府部门更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让越来越多的人“把父母接到大城市过年”变成自愿和现实。这考验着应对能力,更考验着执政智慧。
文/晴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晴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