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大栅栏粮食店街55号的新成削面馆,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是前门大街仅有的三家国营饭馆之一,生意一度非常红火。改革开放后,由个人承包下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今,附近的老字号接连关闭,新店开了几茬。新成削面馆终因租用合同到期,支付不起租金将在3月底关门停业。(2月27日《新京报》)
60年国营老面馆,因为付不起租金而关门,让人唏嘘,更让人心酸,关掉的虽然是一个老面馆,但是消失的是一种饮食文化记忆,更是一种历史文化情愫。
过去一提到“国营”二字,往往是信用和诚信经营的代名词,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对“国营”字号的商业都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感,如今,能够支撑到现在的“国营”商业已经寥寥无几,原因就是经营服务追求简单利薄使然,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生活的高尚追求。
但是,这些“国营”老字号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夹缝中存活,面对铺张浪费,“国营”老字号就是最生动的教育阵地,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追求“经济实惠”,但是追求勤俭持家和干事业的理念更应该坚守,因此,“国营”老字号应该奋发图强。
虽然这些“国营”老字号,论时间和资历都比不上正经八百的老字号,但是,也是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而被人们公认的品牌,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有其独特的工艺和经营特色,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商业信誉,因此,也是商业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更是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个“国营”老字号的背后,不仅有诚信经营和待客的秉承,更有艰辛打拼的创业不易,是那个时代创业的成功者和佼佼者,保护好“国营”老字号,将“国营”老字号发扬光大,不仅是诚信经营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商业精神所需要的历史人文内涵。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创新和务实是一种普遍现象。要保持“国营”老字号的魅力,就不能光靠吃老本,也应不断创新,不断赋予“国营”老字号新的内涵。“国营”老字号经营者自身也要适应时代,应该学会主动转型、包括产品转型、经营模式转型。说到底,他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市场问题,但是市场问题还是要靠市场来消化,主要靠自己。
作为政府部门,既要重视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也应该重视这些“次优”的“国营”老字号的生存现状,不妨从资金上扶持一些有特色的“国营”老字号,或者将“国营”老字号开办成博物馆,毕竟,“国营”老字号寄托了很多人的饮食文化记忆,人们需要寻找和感念那种情愫。
文/魏青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