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有标准吗?近日,光明网在3月17日头版报道了在某研讨会上,几位国家顶级从事作文评审的专家对“好”作文的最新见解,让我这位从事多年教育的笔者眼前一亮,我不禁要为他们敢于为新时期作文评价破局的决心而点赞。
其实,关于作文评价改革,教育部、国家语委以及社科院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从课程编制、阅读推荐、评价量标、考试规程到各类读书活动、文字写作大赛等实践活动进行调研、考证、科研、试验、师训等配套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标准》的出台,更是将有关习作、写作、作文的标准从纵横两向加以体系化,使教师心中有目标,学生心中有量标。
但在实践中是怎么回事呢?笔者在教师中的调查发现,老师们心中围绕“课标”有“两个标准”,一是技术标准,按照字词句的积累、说话、写话、日记、写作的顺序,辅之以各类评比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水平;二是情感标准,就是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用真情实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老师们也很困惑,这两者之间要兼顾似乎对学生较为苛刻,因为写作完全是兴致与文笔的结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心中想表达的东西也许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但一篇真让你感动的作文又或许不符合诸多标准,因为你若在评价中总是习惯从标准中的众多元素出发,难免越看越不像“好”作文。
笔者作为家长,曾在辅导自己的孩子写作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写作的热情,而缺放他写作的自由。我在辅导中多以所谓“范文”去启发孩子的灵感和培养孩子的语感,但你再让他自己写时,他却无从下笔,原因很简单,你给他的不是符合他这个年龄阶段的思想体系,而每次写日记时,他都唯唯诺诺,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最后落下一篇似拼凑起来的文章。后来,我干脆采取帮他回忆,再由他自己去写的方法,果然取得实效,有一次,我让他写《喂鸽子》,而他却写出《我与鸽子的对话》让我都瞠目结舌,多么具有灵性的作品啊,我都写不出!
最近,我还看到一篇被推荐的学生文章《一棵梧桐树》,也让我感动不已。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小区里的一棵老梧桐树因变迁带来的命运悲喜剧,小作者虽然没有参与阻止破坏小区生态的举动,但对小区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切的情感,通过和这些树木的对话,切身感受他们的命运,最终赢得了胜利,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认为是这些植物对爱的呼求换来了生命的延续。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几段式的标准格式,也没有夹叙夹议的古典笔锋,但其行云流水的思路,天真童言的畅想以及文中透露出的持续不断地爱的表达,让你仿佛置身于对永恒生命诵歌的一体之境。
因此,笔者认为,“好”作文是在写作教学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写作原创冲动和情感自由流泻,没有任何压力的前提下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天性中本身就流淌着不媚世俗的基因,他们本身就是社会正能量表达的源泉,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他们的这份自信,保护他们传递“表达爱、接受爱”的健康心理,纵然语言水平有所欠缺,但他们的视野却是成人所不具有的,我们应当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欣赏它们、肯定它们,方能促成更多的“好”作文诞生,也方能培养出更多的文学大师。
文/王衍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衍明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