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卫计委、市物价局喊停实施了7天的医疗调价。此前的3月25日,《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正式实施,对六大类项目价格进行结构调整。但就在短短的一周后,这次调价行为即被叫停,堪称最短命的“医改”。(4月2日《新京报》)
之前的调价举措,可以总结为一降一提: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比如CT、核磁共振等,共1309降;提高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类等服务类项目价格,共6577项。目的是通过降价,控制过度检查、检验类项目费用不合理增长;通过提价,扭转医疗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偏低的现状,提高效率,促进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从理论上来讲,就当前医院管理的体制之弊以及医疗不健康生态而言,这样的改革举措有其科学与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医改仅仅在一周之后就遭遇了“滑铁卢”,可见改革之难,也折射出改革推进尤须审慎。
重庆市的此次“医改”为何如此短命,其原因不外乎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没有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民众没有深度参与,不理解、不支持;二是没有考虑到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病人的需要,犯了改革常见的毛病——“一刀切”;三是改革的目的模糊不清,没有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就第一点,在当今社会,任何改革若想卒其功、奏其效,决不能绕过民众的深度参与,在改革之前,广泛调研、征求民众意见、深入了解民众的可承受度;在改革推进之中,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接受群众的意见建议与批评,不断调整,寻求民众的支持与认可。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必然是在不断地“试错”中逐步推进的,而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就是民众的接受度,试图以权力之手强力推进,不顾及民众的反应,不是推行不下去,就是在实施中走了形、变了样,变得似是而非。
就第二点,“一刀切”是改革者常犯的毛病。固然,顶层设计不可能甄别千差万别的现实细节、不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不可能契合情况迥异的地方特点;但改革也必然是面向具体的社会现实,作用于具体的个人、家庭,因而不能无视现实的需要,忽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人最深层次的期待。所以,仍然需要改革设计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群体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改革措施的差异性与精准度;而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则可以考虑抓大放小、适当放权,放权于下,放权于民间、社会。这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以及治理能力。
就第三点,任何改革的目的,或为公平、或为效率。但公平与效率并非相互对立,任何改革都需要兼顾二者、突出其一,在公平与效率之间遭到最佳的平衡点。此次重庆价改的目的无疑是效率优先,这本无可厚非,但其问题在于它显然忽视了公平这一价值。在当前,医疗已经成为民众巨大的经济负担,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这些都是迫切而现实的问题,在这样的现状下,不考虑民众的承受度,忽视改革的公平度,一味以效率为改革目的,必然会进一步加重民众的负担,从而引发强烈的社会不满。公共的服务领域如医疗、教育等改革一定要以公益性为导向,就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强调,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定位,回答了公共服务机构改革的价值导向问题。
综上而言,审慎的改革需要满足三个要素:深度的民众参与,差异化、精准化的改革举措,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三者缺一,改革就可能折戟,此次重庆价改的失败即是前车之鉴。
文/岳乾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岳乾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