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6日的成都813路公交车上,一位中年妇女和她的母亲因司机改变行车路线与其发生口角。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中年女士的母亲竟然不听司机解释,用手中的口袋打到了司机的头部,引发了多数乘客的不满,以致一个小伙子临下车时竟动手推了老太太一把,导致老太太母女俩下车猛追。(4月28日四川在线)
前方路段堵车,司机临时更改行程路线,本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无奈互不理解,让小小的车厢里充溢了暴戾之气。大家伤了和气事小,导致安全事故可就麻烦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想必人人都懂,何以不能自控,非要演化成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纠纷呢?
如果要单从这件事上厘清孰是孰非,显然会是各执一词:司机或认为变改线路是堵车之故,并适时做了通报,之所以言语回击也是感觉冤屈;老太太或许家就在下一站,改路会走很多冤枉路,因而不依不饶;小伙子或许觉得老太太的举动有碍大家安危,出手是因义愤填膺。
说到底,这是一种暴戾之气。这种不良情绪,平时藏匿内心深处,或遇些许小事,便可激发。我们在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某些老人会因年轻人不让座而大动肝火;拥挤的车厢稍有摩擦就恶语相向,甚至大动干戈;司机的一个急刹车可能引发口水战,甚至不按乘客要求停车亦会导致骂战升级。这些随处可见的、表面看起来或许是不起眼的小摩擦、小纠纷,若稍稍失控,即可能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去年十月,北京男子韩磊因停车纠纷摔死2岁女童的惨剧,就是例证。
暴戾之气,指人身上存在的一种粗暴乖戾的情绪,极易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蔓延,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已成为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致癌物”。暴戾之气的发端,或有多解:老年人或因年岁高而自制力弱、或因孤独感盛而肝火日旺之故;年轻人或因职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而无处释放所致。人与人之间的稍许不和谐,甚至家庭内部的赌气拌嘴,都可能成为引发暴戾之气的“导火索”。而观所有暴戾事件的起因,其实都是相互之间缺少包容、缺少信任、缺少理解、缺少谅解所致。如果要把人们缺少的这部分元素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缺少一个人们最离不开的词汇:爱心。
爱,是理解,是谅解,是信任,更是包容。培植人们的爱心,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笔者只想强调两点:首先,爱是相互的;其次,爱有时需要转换角度。厘清这个道理,不妨回到事情本身:如果那位司机不自恃有理与那位老太太对吵,事情也许不会升级。老太太若不只图自己方便,多想想全车人,亦不会弄到出手的地步。这里面缺少的恰恰是相互之间的理解、谅解、信任和包容;在发生纠纷时,大家不妨冷静下来,试着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亲人,也许心态就会大不相同了。这便是转换角度看问题后人们心理变化的奥秘所在。
其实,在很多社会恶性事件的演化过程中,双方若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或设身处地多为对方想一想,也许很多惨案便不会发生了。譬如,已被执行死刑的北京男子韩磊,在举起幼童的一瞬间,能将其视作自己的孩子一般,他的罪恶之手还摔得下去吗?另外,那位推着幼童的母亲,若能主动避让车辆,不去作无谓的争吵,逢凶化吉亦未必不能?当然,任何一桩刑事案件的发生,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相互理解或角度转换能化解得了的。但就一般人来讲,多一点相互包容,多一些换位思考,还是大有裨益的。
要彻底消除社会中不时可见的暴戾之气,需要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若能让心中多一份爱,则能挤占一些暴戾之气的空间,少一些负面情绪引爆的机率。笔者相信,在面对一触即发的争端时,无论是怒目相向的双方,还是一旁围观的众人,若能少一点暴戾之气的外溢,多一些爱的传递,是能够将相当多的纠纷事端消弭于无形的。
激烈的市场竞争及高强度的职场压力,或许给了暴戾之气以滋生空间,但日益文明进步的时代,则为我们提供了遏制这种暴戾之气的源动力,那就是爱心。唯有让爱心传递,让暴戾远离,社会才能安宁,文明方能前行。
文/徐甫祥
来源:红网
作者:徐甫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