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6日,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大一学生吴昕怡,在学校的一次义务献血之后,被查出大三阳,系乙肝病毒携带者。2015年4月10日,她在学校单间宿舍烧炭自杀。(4月30日《新京报》)
凋零的花蕾,总会让人深感痛惜。这颗正含苞待放的花蕾为何夭折?是本身弱不禁风还是环境温度太低?尽管在相关报道中,人们可以看到吴昕怡遭到的“冷遇”,但这仅仅是这出“悲剧”的一个情节。而要让一出悲剧上演,是需要一个完整剧本的。悲剧之所以让人感到痛心和遗憾,就是因为在情节上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缺憾。而这些缺憾,如果脱离了特殊的背景,都可以用假设来化险为夷。然而,“假设”从来没有让悲剧变得荒诞,而是更扣人心弦,更让观众扼腕叹息。
女生烧炭自杀就是一出现实“悲剧”。由于心痛,吴昕怡的母亲想过挽救女儿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假设女儿的性格不那么脆弱、敏感;假设她没有住进单间宿舍;假设在她烧炭的那一刻,辅导员老师能听从陈小玲的急迫嘱托,去宿舍看一眼……这些假设虽然合情合理,但也最多是让吴昕怡避过这个“恶时辰”。只要导致这出悲剧的各种因素还存在,最终还是躲不过这个噩运。因为,这出“悲剧”也是有一个完整剧本的。
从结局来看,“单间宿舍”似乎是这出悲剧的重要“道具”,校方和学生家长对这个细节十分敏感。其实,吴昕怡是怎么被安排在单间宿舍并不是关键。因为,即使吴昕怡在学校的其他环境中,也已经锁上了自己的心扉。据说,“学生们都很理解,但大家反映,吴昕怡开始疏远她们,在宿舍里大喊‘我的血很脏’,和大家交流也改成用短信。”当然,这只是校方的一面之词,但一个性格有点脆弱、敏感的女生,在踏入一所自己心仪的高校的门槛时,突然受到这样的打击,很可能心灰意冷。
客观地说,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强求她的同学们给予很大的温暖。在现实语境下,没有明显对他人带来直接损害的趋利避害,已经算是无可厚非的明哲保身了。此时,当事人对周边关系对自己是回避还是排斥,往往会因自卑而混淆。而一个越是在人生高潮中的人,会越经不起生活的落差。因为在社会和个体意识中,对大学这个人生的新起点,赋予了过高的期望,使得在这期间的小小挫折,都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些因素,可能都是这出“悲剧”的脚本。因此,对其中“单间宿舍”这个“场景”的过分纠缠,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吴昕怡已经心灰意冷,对其可能出现的意外,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所以,在吴昕怡母亲的各种假设中,我更偏向于“假设女儿的性格不那么脆弱、敏感”。毕竟,校方和同学们的“小心翼翼”没有表现为拒绝,那么,只要自己有一颗坚强的心,还是不会影响实现自己的理想。毋容讳言,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不可能不影响到校园,在无法改变环境时,只能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尽管现实中没有假设,但如果把每一种假设用来改变悲剧的“剧本”,就能把悲剧写成喜剧。而当悲剧已经上演,一切都为时已晚。所谓的责任,无非也是涉及相关的处理结果。而要减少或杜绝这种悲剧上演,必须要设法改变“剧本”中所有情节和台词的现实依据。
文/知风
来源:红网
作者:知风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