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多个省市调查发现,由于存在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空间,加上相关信息透明度低、高校面试存在“走过场”等原因,一些特殊群体将高校录取保送生渠道异化为子女升学“捷径”。南方一所高校10年“保送生”绝大多数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东北大学官员坦言,很多家庭背景深厚的保送生入学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优秀。南方两所高校也发现,保送生除了家庭背景,在其他各方面都并无过人之处。(5月14日《北京晨报》)
保送生制度的推行,为了让优秀学生特别是学习、学术潜力超常,或拥有超常社会活动能力,或是具备卓越创新创意水平的优秀学生能够免试入读重点大学。通过保送生制度,各家重点大学也将提前锁定优秀学生,为此可以降低招生竞争压力。
问题就出在如何确定保送生标准。国内各省区市此前曾长期根据奥赛等竞赛成绩,选拔保送生,此外还面向部分优秀的退役运动员。以奥赛等竞赛成绩为硬指标,可以解决公平性问题,但此举无异于激励更多地方、高中将优质教育资源转向于奥赛等竞赛培训,应试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并且,从现实案例来看,一些可以在奥赛等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后续学习、学术成就却相当有限。许多重点大学还可能因此错失更佳生源。
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2015年全国报送生3212人,其中省级优秀学生442人,外国语学校推荐生2520人。获评省级优秀学生称号,同样源自学校和所在地教育部门的推荐。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保送生都是通过校方和所在地教育部门推荐产生的,推荐标准则主要是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可避免是主观的。一个高中生的知识面、学习潜力如何,社会活动能力怎样,有没有创新创意水平,很难找到客观的衡量依据,或者说,仅仅根据单次的测量、测试得出的结论,可靠程度甚至远远低于教师、校方长期的观察评价。如果教师、校方长期的观察评价公正,事实上确实可以推选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各方面潜力,只能给出高度主观的评价——这种评价完全可能是错的,因为教师和校方或许会看走眼。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主观评价的价值。无论是NBA还是欧洲几大顶级足球联赛,球会判断青年球员潜力,而今尽管可以借助于数据分析,却仍需主要依仗有经验的教练和球探下结论。
悖论正在于此:主观评价可能出错,而这也很好的掩盖了暗箱操作,但舍弃主观评价,综合素质评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有以主观评价为主的保送生选拔,也确实为部分特殊群体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相关人等甚至通过这方面暗箱操作垄断了保送生名额。保送生制度已到了不进行彻底改革,就将葬送高考招生信誉的关口。
笔者建议,改革保送生选拔制度,应一方面增强对推荐教师、校方的激励。国家教育、科技等部门应配套建立保送生制度的推荐教师、校方档案。教师、校方如果成功推荐一名创新创意人才,或是具有较高学术潜力的保送生,而后被推荐学生获得了较高的创业创新成就、学术成就,应分期对推荐教师和校方给予奖励,并对应增加其推荐名额。这实际上类似于篮球、足球球会的人才选拔激励制度,让推荐、评定者可以从成功推荐评定中获得收益,推荐、评定不再是“一锤子买卖”。
另一方面,要对应建立保送生推荐的信用惩戒机制。教师、校方推荐的保送生,如果在进入高校后表现较差,无法反映出与推荐结论所一致的成绩、活动表现,即视为推荐失实。主管部门应将这些信息计入相关教师和学校的推荐档案,给予取消一定年限的职称评定资格和保送生、自主招生推荐资格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对保送生推荐教师、校方的奖励,特别是待遇、职级或级别、奖金奖励,不能仅仅体现为象征性奖励,而需变得足够具有吸引力,比如,教师可以因此在工作地入户,获得保障房分配资格,缩短校方主要领导提任的考察时限等等。
文/郑渝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