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试入读重点大学的“保送生”,在多少人眼中有着莫大的光环,但在一些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心中,也不乏百感交集的叹息。记者在多个省市调查发现,由于存在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空间,加上相关信息透明度低,以及高校面试存在“走过场”等原因,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的状况依然让人忧心忡忡。(5月14日《北京晨报》)
保送生政策的制定,初衷是为弥补统考招录标准单一的缺陷,完善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制度,增减和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品学兼优,本应是获取保送资格的唯一硬性指标。不知何时起,保送却被贴上“背景”、“权力”的标签,以“特长”为名的保送混搭上了“特权”,教育腐败窥知一二,教育公平谈何而言?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官员亦不例外。为人父母者,为子女谋求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本属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把“特权先行”作为子女入学的“敲门砖”,甚至直接通过“权力之手”打开就读高校的“绿色通道”,显然有违教育公平。
本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高考统招政策也好,保送就读政策也罢,都是为让学生更多更好更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然而,现实生活中,特权魅影下的教育公平却总让人寒心。
就近年来饱受诟病的保送生而言,权力干预更是无所不在。南方某高校梳理10年间的保送生情况,绝大多数是厅级官员子女;2014年中部某省的保送生,几名厅级领导干部的子女赫然在列……当然,仅以此断言厅官子女皆靠权力“保送”的确有失公允,领导干部的子女中也不乏佼佼者,但就厅级领导干部子女保送的比例而言,“绝大多数”都成为保送生,实在难言正常。更何况,从高校对这些学生在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组织才能等方面并未有过人之处,甚至有的连学习成绩也不如普通高考学生,这也更难排除厅官子女保送时的“鸠占鹊巢”之嫌了。
按理来说,获取保送生的资格并不容易,必须经过推荐、公示、审核三个环节。而重重“防火墙”之下,保送如何异化为厅官子女入学的“捷径”?
想来,恐怕还是权力“伸手”、教育“媚权”的脾性难改。一方面,相比普通公众,公职人员与教育资源的服务和管理者离得更近,而厅级干部有些本就是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既然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何不说个人情、打个招呼,即便需要花费科研经费投入换取名额也在所不惜,如此,教育资源管理者也就顺理成章“放水”,图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圆满结局。另一方面,监督问责的失位,更加剧了保送政策的失灵、教育公平底线的失守。推荐名额暗箱操作、公示“缺斤短两”、审核走过场做样子,失去“阳光”的监督,“阴暗”自然不怕招摇过市。
教育肩负教化培育之责,岂能以奴颜婢膝之态为权力“放水”?既有损为人师表的尊严,也违背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初衷,是时候该挤干保送的“水分”了。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机制建设,以制度之严确保保送的推荐公平、公示公开、审核公正,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如今,媒体已然曝光保送乱象问题,不妨顺藤摸瓜对各高校保送来一次大排查,让失控的公权力和为公权“放水”者为之付出沉重代价。
当然,从根本上言,破解教育难题的核心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倘若通过实践探索和时间检验,仍难消除保送的“特权之路”,那干脆取消保送制度,即便无奈,也不失为有效的防范之举。
文/江宇
来源:红网
作者:江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