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能容许“高考移民”挑战教育公平

来源:红网 作者:徐甫祥 编辑:夏熊飞 2015-06-13 00:02:28
时刻新闻
—分享—

  连日来,内蒙古自治区清退上千“高考移民”一事引发社会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高考移民”的家长多为公职人员;近40名经过重重闯关、在内蒙古参加了今年高考的“移民”考生,手中甚至持有由内蒙古当地学校和教育局出具的连续就读的假证明。(6月12日《北京日报》)
  
  内蒙古的“高考移民”潮可谓来势汹汹:高考前夕刚刚清退了1465人,考试环节又查实“漏网之鱼”近40人。如果加上持外地身份证、参加过全区高三学业水平考试、但因“风声紧”而主动“撤退”的10932名“准高考移民”,这将是一支足以把内蒙本地欲报考部属高校的高考生挤得“无立锥之地”的庞大队伍。
  
  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异,显然是导致“高考移民潮”的诱因。不过,这批“高考移民”的主力军并非无学可上。他们之所以千方百计想在内蒙的高考中“分一杯羹”,无非是盯上了这里的6000余个部属高校招生名额:同样的成绩,在竞争相对趋缓的内蒙,显然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好在内蒙警方打击有力,不然,在接近20万的内蒙高考学子中,不知将有多少人会与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失之交臂。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批“高考移民”的身后,有着权力“双向腐败”的影子:一面是有着公权力背景的“高考移民”家长,另一面则是遥相呼应的教育部门“内应”。据内蒙官方的一份函件称,1300多名持外省身份证考生的父母,相当一部分是河北省公职人员,一些人还是单位领导。正如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负责人所说,绝大多数都是“公职人员在搞‘高考移民’,‘没头没脸’的也办不了。”不过,如果没有当地教育部门某些“内应”的对接,类似“双簧戏”也是唱不成的。显然,正是那些为“高考移民”出具假证明的“内应”们,为这股“高考移民”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些年来,内蒙古成为了“高考移民”重灾区。其方式可谓花样百出:或通过购房、投亲靠友办理假学籍,或利用“废户”办假户,利用职高搞“迂回”,甚至玩出了人、户、学籍均分离的把戏。仅2014年11月,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对所辖的曙光、开来两所民办中学高三班进行突击检查中,发现持区外身份证号的690名学生中,竟有590人属“空挂学籍”。
  
  显然,非法的“高考移民”大军不仅挤占了内蒙现今并不宽裕的教育资源,更是对教育公平的挑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内蒙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教育,都是发展最快的省(区)之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之所以按省(区)下达招生计划,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如果不依法制止“高考移民”潮的泛滥,势必化解政府的这种努力,不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发展差异,并出现新的教育不公。
  
  整治“高考移民”现象,显然迫在眉睫。除了加强均衡教育、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等远期目标外,当前更应做好制度补漏及依法追责两项工作。首先,应坚持考生报名资格中户籍和学籍缺一不可的原则,尤其要严格遵循学籍管理中的连续就读规定,绝不允许任意开口子;其次,要彻底清除“空挂学历”现象。除了警惕其中的以权谋私行为外,应特别注意防止某些地方出于局部利益考量,为拉动“售房落户”而对“空挂学历”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这种出于短视目光的不作为所起的负面作用,并不亚于以权谋私;同时,对于查实的“空挂学历”及“高考移民”,不应清退了事,而应对幕后的“操盘手”及不作为者依法追责,让他们相应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法律的制裁。事实证明,违法成本太低,往往是某些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潜因;只有依法依规,严惩不贷,才能让他们吃一次“亏”,长一辈子的教训。
  
  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弄虚作假的“空挂学历”,还是花样百出的“高考移民”,都是对教育公平一种赤裸裸的挑战,也是当前持续反腐高压下,以权谋私行为在高考招生环节的蠢动。因此,要有效整治非法“高考移民”现象,就必须“打蛇打七寸”,而这个“七寸”,正是“高考移民”现象屡禁不绝背后的腐败。
  
  文/徐甫祥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徐甫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6/13/370846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