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一个“丢失的病人”牵动了方方面面的心。医院、警方、街道和教委等一齐行动,寻找这位气胸患儿。截至记者发稿,这名孩子已被找到,并被送入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治疗。(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6月12日15时,一位自述“胸口痛”的14岁男孩,在母亲陪同下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内科就诊。男孩胸片显示,其肺部左侧四分之一已经被气体占据。因情况紧急被转到心胸外科。心胸外科主任仇黎生判断,这是典型的气胸症状,病情危重,决定立即将其收治入院。在医生忙着联系病床的过程中,这对母子却不见了。
病人“丢了”后仇黎生主任很着急。仇主任按照其门诊卡中的信息立即给家长去电,但家长的电话始终无法接通。仇黎生立即将此事上报给医院领导,院方当即决定,向医院所属塘桥街道派出所“报案”。
病人“丢了”其实事出有因。此前,男孩母亲多次表示,孩子马上要考试,怕耽误孩子学习。她询问能否等考完试再入院治疗,遭到医生拒绝。这种情况下,病人“丢失”,医生联系病人未果,医院不惜向派出所“报案”,与其说找回的是病人,不如说找回了医德,找回了久违的融洽医患关系,也找回了人间真情。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愈演愈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个中原因十分复杂。实事求是地讲,医护人员群体形象不佳,与整个社会道德滑坡有关,与少数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丢失”有关,也有少数媒体宣称不当所产生的“放大效应”。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医生群体不满意,甚至对医生有一些怨言也就不足为怪。
但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甚至就此抹黑医生群体形象,否认医护人员的辛勤劳动。平心而论,哪个行业没有那么几个害群之马?事实上,绝大多数医护人员的工作都很辛苦,也很敬业。他们秉持职业操守,任劳任怨,以精湛的医术、热情周到的服务,为病人解除病痛,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另外,近年来,无论是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还是各医疗卫生机构,都为医疗行风的好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例,每年的手术数量超过4000例,床位常年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他们并没有利用医疗资源稀缺而去动“发病人的财”的歪脑筋。相反,为了寻找一位“丢失”的病人,不惜动用社会力量,上海全城寻找一个素不相识的病人。上海一些街道、警方以及教委方面得知情况后,都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和信息反馈。上海电台、报纸等媒体以及上海市青联新媒体公众号等,都开始转发相关寻人信息。儿童医学中心的医生和上海市的青联委员们还在各自的微信、微博朋友圈转发相关信息。
寻找“丢失”病人所演绎的,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大爱。找回“丢失”病人的过程,无疑是向社会证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护人员医德高尚的举动,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改变人们对医院的陈见大有裨益,对于改善社会风气,重拾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都有着弥足珍贵的积极意义。
文/张卫斌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