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师不可缺失一视同仁的博爱之心

来源:红网 作者:罗建华 编辑:夏熊飞 2015-06-19 00:01:57
时刻新闻
—分享—

  培养教育从宽广的意义上说,就是关心和爱护。作为担负培养教育重任的老师而言,理所应当的具有一颗博爱之心,把自己的爱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坎里,尽心竭力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时常耳闻目睹到这样一种不良的现象,一些老师对孩子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全面施爱,而是厚此薄彼、偏爱有加,往往对学习成绩、家庭背景、日常表现较好的学生特别亲近热情,而对其他的学生则十分冷淡疏远。在这种情形下,人为地在学生之间造成了不公和差异,对孩子的人格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既是老师之祸之错,也是教育之悲之耻,更是孩子之痛之伤。
  
  古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自己的灵魂就应该高尚无私、纯洁无暇,不能裹挟和夹杂一点污泥杂质。一句话,老师作为正人者,首先必须己正不歪,才具备教化孩子的资格。唯此,才能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教育发挥积极有益的正面作用,促进孩子的成长成才。反之如若身歪影斜,本就失去了教化孩子的资格,只会遭来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鄙夷。任其发展,教育产生的就是消极有害的负面作用,必然阻碍孩子的成长、损害教育的权威、辜负家长的期盼、丧失社会的信任。
  
  对学生是广爱公爱,还是狭爱私爱,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实质上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因为,其所带来的危害和后果是全方位的、灾难性的、毁灭性的。首先,于老师本人来说,损害和矮化的是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招致的是学生的反感和鄙夷,只会让学生敬而远之。其次,于教师群体来说,个体的不良行为不可避免地让整个教师群体蒙羞和受辱,抹黑和损毁的是教师群体的形象名誉,引发社会对教师的质疑和诟病,损害的是教育的威信。再次,于同学关系来说,老师的厚此薄彼、亲疏远近,人为地造成了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加剧了学生关系的紧张矛盾和分裂对立。最后,于孩子本身来说,老师的鄙夷轻视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因为孩子从老师的言行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既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悲观厌世的心理,也容易使孩子产生极端叛逆的情绪,增加对社会的不满和仇恨。
  
  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是祖国的明天和未来,只有实现孩子的全面成长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坚实的人才根基和强大的智力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人民教师必须以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对孩子高度负责的精神,培养教育和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成长。这既是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唯此,才能树立起老师的形象、教育的权威,赢得学生的尊重、社会的信任。也唯有如此,孩子才有光明的未来、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国家才会持续地发展。反之如若我们厚此薄彼、亲疏远近,不仅是对岗位职责的亵渎玷污,更是对孩子、对父母、对社会、对国家的严重犯罪。因为我们的不良行为会打击和挫伤学生的自尊,损毁和抹黑老师的形象,损害和降低教育的威信,葬送和毁害孩子的前程。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就是相信并希望孩子能够从老师那里多学东西、多长本事、早日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和社会对老师充满无限信任、寄予很高期望,作为我们每名老师绝不能辜负这份真诚的信任和期望,理应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一视同仁的关心爱护和培养教育,绝不能带着任何私心偏见去厚此薄彼、亲疏远近。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最基本的良心道义,更何况培养人教育人的人民教师。诚然,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理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关心爱护必须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一个标准。这既是保护和维护每一个孩子自尊之心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和保证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对于我们每个不能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老师,应该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扪心自问,如若你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轻视冷待,你会愿意吗,你能接受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自己都不愿意看到和出现的事情,又怎能寄希望于发生在别的孩子身上。
  
  文/罗建华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罗建华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6/19/371446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