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不过如果李白生活在今天的陕西旬阳县,他这诗的后半句得改一改了——惟有访者留其名。
7月25日,旬阳县因一项“缠访者进入县志留恶名”的举措备受关注。当晚,旬阳县委宣传部相关科室负责人回应称,所谓“记入县志”本意不是为了阻止民众正常信访,而是专门针对那些专业的闹事者,通过一种“记录在案”的方式予以曝光,引导公众来对他们进行评判谴责。(7月26日《南方都市报》)
为应对老百姓上访,一些地方政府可谓奇招迭出,有关精神病院的、关“黑监狱”的,还有送学习班的、公款陪旅游的……若是比起“创意”来,谁也不及旬阳县发明的“写入县志”。
据悉,“将无理缠访记入县志”的提法,最早来自旬阳县委书记6月23日在该县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后经程序加冕而成为地方新规。作为“扭转社会风气”的新机制,旬阳县规定,对确属“扯皮”、无理缠访的、经听证后继续上访的,确定为旬阳“老扯”、“麻名儿”、“燃筋头”,记入旬阳县志;非但如此,还要求“县电视台要制作评论节目,让公众知晓,让社会评议”。总之,就是要调动一切舆论资源,将“无理缠访”者批倒批臭。
现如今是法治社会,再搞围追堵截那一套,不仅老百姓反感,事情闹大了也不好向上级交代,于是旬阳县另辟蹊径,想到了县志。树有皮人有脸,谁也不愿意遗臭万年,“‘青史留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地域的无上荣誉,但留下的要是‘恶名’,则是把自己和家族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句写进旬阳县官方文件的话,为“缠访入县志”提供了理论依据。
县志者,一县之历史也,而历史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当下发生的事情,是非功过只能由后人评说,而且皇帝说了都不算,这是常识。什么叫“无理缠访”,什么叫“专业闹事”,本来就没有确切的认定标准,而众所周知的是,在某些地方官员眼中,访民就等同于“闹事者”,若由地方官员来判断谁该“遗臭万年”,则举凡“与官员作对者”,都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再者,记入县志的人和事,在传统文化中属于“盖棺定论”,而今日之上访者,焉知不是有冤在身?揆诸近年来一系列被平反的冤假错案,不少“苦主”在冤情大白于天下之前,都有不断上访的经历。匆匆将上访者的“恶名”写入县志,除了打击报复,实在想不出别的理由。
当下信访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地方政府处理民间信访事宜,重在解决访民的权利诉求,若动辄将上访民众分为三六九等,并对部分看不顺眼的访民进行“重点打击”,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发矛盾。当然,不排除访民中确有一些所谓“无理缠访”者,但访民的具体信访行为有理还是无理,合法还是非法,理当由司法机关依法作出判断,地方政府无权主观认定。设若访民真有违法犯罪行为,如非法游行、打砸国家机关等,司法机关绝不会袖手旁观,地方官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除非是自己做了亏心事。
最该被写进县志让其遗臭万年的,恰恰是那些无视民生疾苦的尸位素餐之辈。某些地方官员企图用长官意志操纵县志,对一地百姓任意施加毁誉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这种无知无畏的劲头,也是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文/傩送
来源:红网
作者:傩送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