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要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8月11日中国新闻网)
上月底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已经透露了鼓励“周五下午+周末”的小短假信息。当《意见》真正揭开面纱,给予公众的是悲喜两重天的感受,当社会在欢欣鼓舞满怀期待的同时,一个现实的困惑是,小短假该会以怎么样的姿态平稳落地,会否成为一项普惠的红利?
当然,也许会有人对着《意见》来一番咬文嚼字,因为毕竟《意见》明确地写着,优化休假安排的目的在于激发旅游消费需求,而被鼓励弹性作息的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作为一项政策的制定,兼顾社会群体不同的角色分工、差异的工作模式,统筹规划细致实施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个喜讯沉重得让人失去了奔走相告的快意与释然,因为,真正重新打量一番职工休假这件事,执行力度不一,落实情况有异,甚至全年无休也并非天方夜谭。在这样窘迫的休假环境下,也难怪公众不信任感的蔓延。
公众的不信任是情理之中,哪怕是质疑发问总归也是有据可循,而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坦然娴熟地承接这厚重且深沉的民意期待。问题源头并未堵塞,反反复复地分析,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框架过高,监督手段单一,违法成本过低,休假落实执行打折。二是休假权与工作权的碰撞,衍生出的是不敢休假、不愿休假的尴尬困境。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考量下,再来谈2.5天的小短假,一方面是少了必要的实践基础,另外一方面极有可能造成新的休假不公。
不过,先行厘清问题提前找准定位是一个政策的运行的基石,以问题为导向会让政策更鲜活、更符民意、更值得期待。而对于周末短假而言,如何规避种种现实难题,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裨益大众是必须讨论的话题。
一则,带薪休假逐步推进,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亦需强力落实,除了绘制美好的休假愿景外,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制定贴合地方和部门特色的休假体系、作息制度,规范指导、稳步推进、有效实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合理调配人员、分配资源,创造“周末短假”实行条件。
二则,“周末短假”应避免成为一阵风,不能刮了却感受到不到风吹草动。既然已经把两天半的短假上长到提拔旅游消费的高度,那么,就有必要探索短期假日的长效机制,防止短假成为“短命的假期”。短假的生命力在于其创造性、向心力,更在于执行力与延展性,倘若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只能把短假当成“纸上福利”,抑或止于现状不谋创新,那只能原地踏步,职工得不到实惠,单位得不到发展。退一步说,如果单位之间只是互相观望,那么,吃“短假”这只螃蟹的单位该到何时才会出现?
文/高创
来源:红网
作者:高创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