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要不比吃喝穿戴、主动分担家务、不说谎不作弊、会自护懂自救……27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对中小学生提出上述具体行为规范要求。此次新修订的守则与2004年发布的守则相比,虽然由10条简化为9条,但内容更为细化,字数也多些,共282个字,让部分受访市民直言新守则更接地气。(8月28日《新京报》)
如今,伴随着家庭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家政服务业的蓬勃兴起,人们做家务活的观念愈加淡薄了,不仅小孩子们缺乏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意识与自觉,就连大人们也日益把一些家务活委托给家政服务业,正在试图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似乎与这种大趋势不大合拍,教育部公布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增加了“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的内容,这也让部分受访市民直言新守则更接地气。显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做好家务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辅助作用,这是培育孩子良好品德所不可惑缺的。
家务活虽小,但却是培育孩子勤劳品德的有效载体,而小孩子勤劳与否则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曾国藩曾经说过: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其中之一便是“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为此,他还给子孙们留下遗训:“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代的影响极其深远,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
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上,有人曾对中国父母与美国父母的育儿心理和方式方法做过比较,结果发现中国式父母:因为爱,所以呵护;因为呵护,所以重视;因为重视,所以期盼;因为期盼,所以对比;因为对比,所以失望;因为失望,所以严苛;因为严苛,所以矛盾;因为矛盾,所以叛逆;因为叛逆,所以苛刻;因为苛刻,所以厌恶;因为厌恶,所以自毁一生。而美国式父母:因为存在,所以独立;因为独立,所以尝试;因为尝试,所以失败;因为失败,所以受伤;因为受伤,所以领悟;因为领悟,所以成长;因为成长,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合作;因为合作,所以强大;因为强大,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感激;因为感激,所以爱。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发人深思。
其实,一些孩子整天享受着爸爸妈妈的照顾,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远虑生活,懒惰成性,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咎其责任并非全都在孩子身上,而首先是由于父母溺爱、不放手、不放心所致,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动手,不愿意让孩子受累,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想改正都难了。
让孩子做回自己,有必要重新回归其父母“小帮手”的家庭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主动学习家庭生活技能。例如洗碗筷、拖地板、擦玻璃、归纳物品,当妈妈做饭的时候,引导孩子到厨房洗菜、切菜,帮妈妈把饭桌放好、碗筷摆好。当爸爸下班进屋后,叫孩子给他端上一杯水,等等。让做家务成为孩子每天的必修课,天天都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做父母的“小帮手”,不做家里的累赘,长期坚持下去,并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对孩子勤劳品德的修炼,注定是大有裨益的。
文/徐云鹏
来源:红网
作者:徐云鹏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