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成网友支持“反宅”。最新调研数据显示,“宅”现象在年轻人中越来越严重,超过八成的受访大学生有轻重不同的“宅”倾向,严重者甚至长达一个月“足不出户”。日本、美国研究数据表明,“宅”已经成为年轻人提升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婚恋的一大障碍;国内著名婚恋网站调研报告指出,单身人群中高达68%都是宅男宅女。近日,众星启动“反宅”仪式,呼吁宅男宅女走出家门。(8月30日《广州日报》)
“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是个人的选择。不过,当“宅”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确实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人际正常交往所造成的影响,更是令人担忧。宅男宅女沦为剩男剩女,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交际障碍在宅男宅女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轻则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重则形成自闭和心理问题。
“宅”成为一种“病”,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和电子产品的无处不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足不出户就能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信息,通过朋友圈就可知道朋友们吃了什么、穿了什么、去哪些地方玩、有哪些幸福和烦恼,对现实中的交往需求必然被淡化。更别提那些狂热的电子游戏玩家,更是沉溺于虚拟的游戏世界里难以自拔。
当然,有些人之所以“宅”起来,也是万不得已——不是不想出去,而是无处可去。现在的城市,到处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唯独缺少亲近自然的场地。流连于酒肆欢场、夜夜笙歌者终归是少数,人们更需要日常的休闲娱乐场所。以本人为例,有两大爱好,一是看书,一是书法。可现在想找个像样的书店需要跑出十公里以上,而学习和交流书法的场所,更是几乎没有。除了“宅”起来,还能怎样?
另外,现实环境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宅”的重要因素之一。十面霾伏、雾霾锁城,让不少原先喜欢经常“出去走走”的人,被迫改变了生活方式,宁可“宅”在家里,也不敢出去充当“人体净化器”。电梯吃人、窨井夺命、交通拥堵……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宅”创造了更多的“合理性借口”。
“反宅”,既需要有人为之鼓与呼,也需要“大环境”的改变。毕竟,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实际上,“宅”本身又何尝不是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无声抗议?从“宅”中读出民情民意,并采取措施对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加以改进,比单纯喊“反宅”的口号要有用得多。
文/乔志峰
来源:红网
作者:乔志峰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