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下达鱼翅禁令,各大中餐馆改卖海参燕窝。纽约州禁止拥有、零售和批发鱼翅。《纽约时报》表示,它是鱼翅汤的主料,而鱼翅汤往往作为地位的象征,出现在中国传统婚宴上。布鲁克林日落公园第八大道一家中国海鲜餐馆的一位大厨认为,鱼翅汤是不可替代的,他不愿公开挑战这项禁令,所以没有透露姓名。“它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传统。”他说,“没有它,宴会就不上档次。”(9月11日澎湃新闻网)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广告词人们都耳熟能详。为了满足一些食客对鱼翅的需求,每年大约有7300万头鲨鱼因其鱼鳍遭到捕捉,它们当中大多数被割下鱼鳍后就会被抛入大海等死。那血淋淋的场面无须亲见,哪怕想一想就让人觉得心悸。
吃鱼翅,还是不吃鱼翅?业界和环保组织之间一直都有争论。拿“中国传统”为吃鱼翅陋习辩解者,并非只有纽约那位中国餐馆的大厨。几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个“鲨鱼可持续利用会议”上,会议主办方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抛出“拒食鱼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的观点,让各方为之一惊。主办方认为,鱼翅消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非但不是对濒危物种的消费,反而是对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节俭美德的体现。
拒食鱼翅是不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不得而知;我单单知道,在中国,像鱼翅这种高消费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公款支付的。哪怕是吃鱼翅对健康有害的研究成果,也无法遏制某些饕餮大口的贪婪,甚至出现了“禁止公款吃鱼翅需等三年”这样令人喷饭的论调。到底谁在为鱼翅消费推波助澜,不言自明。
鱼翅消费真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吗?窃以为,是不是传统有待商榷,但绝对不是文化。传统有好有坏,好的是文化,坏的是糟粕;好的要继承要发扬,坏的要淘汰要唾弃。比如,男的留辫子,女的裹小脚,见了当官的要磕头,想到皇帝身边去工作得先把自己给阉了——曾几何时,这些也是传统啊,并且传统了很多年,现在不是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了吗?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乳业协会的人当然要说中国的乳制品质量就是好呀就是好,医疗行业的人肯定会说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非常妙啊非常妙。为什么?他们有钱赚啊。水产协会的人会说吃鱼翅不好吗?大厨会心甘情愿放弃自己赚钱的行当吗?
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跟燕窝一样,鱼翅是华人世界里才流行的饮食习惯。据统计,全世界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鱼翅都是华人消费掉的。有人在国内吃了还不满足,还要跑到国外吃。不仅吃,还试图将这一落后的观念灌输给“世界人民”。或许,这也算是一种“文化输出”?只可惜,这样的“文化输出”恐怕难以收到积极的回应,反倒可能给自己脸上抹黑。
其实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鱼翅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味道,也并不具备传说中的诸多“神奇功效”。大部分人吃鱼翅,吃的不是口味、也不是营养,而是面子和虚荣——这东西稀少而昂贵,我能吃得起,多么荣耀、多么高人一等!这份虚荣是否浅薄无知,暂且不论;但由此给鲨鱼带来的灭顶之灾,以及给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难道不值得怵然而惊吗?
别拿“中国传统”为吃鱼翅陋习辩解。吃鱼翅即使真的是传统,也不是什么好传统,就别拿出来向全世界献宝啦。并且,现在公众早已没那么好忽悠了。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主流、什么是谬论,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自以为是、把别人都当傻子,最终无非是徒增笑料耳。纽约已经下达鱼翅禁令,我们国内能否跟上?
文/乔志峰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乔志峰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