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调查了杭州市一些小学,发现不少小学从自身的特色课程和学生需求出发,已经有各种设置长短不一的课程时长,让原本“一刀切”的40分钟,有了不少更符合教育规律、更为人性化的伸缩变化。(10月14日《钱江晚报》)
在义务教育阶段,每堂课40或45分钟似乎是不变的定律,这种模式也已经被沿用了多年。而近来杭州的一些小学将原来的40分钟每节课改为35分钟,还有的学校有10分钟、20分钟,甚至还有半日的课。在笔者看来,不再拘泥于传统规定的课堂时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时间进行“量身定制”,打破课堂时间“一刀切”的束缚,是对教育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般传统45分钟的课长很难能够保证学生在整堂课都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这也就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就拿笔者上课的亲身经历来说,一般在课堂的前半段注意力比较好,到后边就容易“走神”或“开小差”。因此,这就不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应地调整课堂时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适应教育规律,还可以让原本就应该温暖的课堂变得人性化和更有温度。
课程时长的缩短,可以增加更多的课时数为学生开设特色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学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乃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各种综合机能的温床。”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的课时常常被文化课“霸占”,学生很少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增加一些类似于书法、生活技能、经典诵读等内容丰富并且有趣味的“微课”,不仅能让孩子满意,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何乐而不为?
课堂时间不再“一刀切”是一种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因为课堂效率更多取决于老师,当课程时长缩短后,对老师精要备课、提高课堂效果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学校和老师要根据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变革,否则,恐怕只会浪费一个改革的好思路。
从最近的家长进课堂“客串”阅读老师,再到对课堂时间不再硬性“一刀切”,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探索没有止步,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有温度和人性化的教育改革探索。
王晓东/文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晓东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