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电影《夏洛特烦恼》,这一次真的遇到了烦恼。就在电影刚刚突破票房十亿大关、甚至有人封它是2015最佳国产喜剧片的时候,突然间,气氛就变了。一个叫“文白”的影评人,发布了一篇文章,说《夏洛特烦恼》是抄袭电影旧作《佩姬苏要出嫁》,并将两部电影的关键画面逐一截屏对比。舆论一片哗然。从《港囧》到《夏洛特烦恼》,今年国产电影票房光鲜的同时,始终伴随着被质疑抄袭的阴影。(10月18日《华商晨报》)
夫妻俩感情出了问题,在一次聚会上佩姬晕倒,穿越回自己的高中时代,她决定不再选择后来结婚的对象而去追另一个同学,但是经历了许多事后发现,原来自己最爱的,还是那个默默奉献的男人……这是《佩姬苏要出嫁》的故事主线。《佩姬》的开头是出席同学聚会,佩姬因为夸张的衣着很窘迫;《夏洛》的开头是出席同学婚礼,夏洛因为衣着被调侃。《佩姬》的矛盾是夫妻感情出了问题,两人刚刚离婚;《夏洛》的矛盾也是夫妻感情问题,夏洛决定离婚。《佩姬》是众目睽睽下穿越回高中的学校;《夏洛》是在卫生间里穿越回高中的学校……不难看出,涉嫌抄袭的“接触”和“实质性相似”标准很明显。
在一些电影编剧看来,很多时候,电影创作就是这样,你向我学习,我又向你学习,最后达到了互相促进。但是,相互可以学习,学习的是对方编剧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和解剖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学习的是当代电影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学习的是严谨的电影态度等,而不是模仿和借鉴人家的故事套路、情节和情景,更不是内容至上的照搬和“拿来主义”,如此来学习人家的电影,到最后仅是投机取巧,而不是收获感,是相互伤害,更不是相互促进。
还有一些编剧片面以为,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原创,但是本土化也需要创新,更需要差异化,也需要“似有似无”的无痕迹境界,仅仅将外国人变成了中国人,将外国的夫妻矛盾变成了中国夫妻的隔阂,将外国的学校变成了中国的学校等等,故事情节高度雷同,细节不厌其细地一样,这就不是所谓的“本土化”,更不是正常的借鉴,而是涉嫌抄袭。
不仅是此次《夏洛特烦恼》遭遇“抄袭门”,今年4部票房过10亿的国产电影,《港囧》被质疑抄袭《预产期》、《捉妖记》被指和《驯龙高手》很像、《煎饼侠》骨架完全照搬《包芬格计划》,如果仅仅是一部高票房的电影被指责涉嫌抄袭也就罢了,数部高票房电影涉嫌“集体抄袭”就很不正常了,当看到国外的电影被“借鉴”和“本土化”而获得巨大的票房成为一种“振兴电影”的捷径的时候,所产生的负面“羊群效应”和“公地悲剧”也就产生了,最后形成了电影创作和制作的“塔西佗陷阱”。
说白了,涉嫌抄袭成风,就是一些编剧和电影工作者缺少文化艺术耻感,艺术创作不严谨,一意孤行,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的艺术作品,像极了现代化工业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标准品,缺乏个性,缺乏灵魂,缺乏纯真,缺乏诚意,让厚脸皮代替了害羞感和内疚感,长此以往,伪艺术泛滥成灾,真艺术日益萎缩。
为什么过去的老电影、老话剧和老歌曲很少有涉嫌抄袭,就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艺术工作者有深深的对文化艺术负责任的态度,都有对观众负责的艺术道德,都有怕别人笑话的廉耻之心,像田华、于洋等老一辈艺术家为什么身上始终散发出浩然正气,为什么现在依然受人尊重,为什么现在还光明磊落,就是因为老一辈艺术家害怕观众戳脊梁骨,而现在的所谓艺术工作者,面对观众的挑刺和批评,首先是反驳,很少有虚心接受者,心虚,当然要“据理力争”。
中国文化曾被称之为“耻感文化”,因为古代文化经典一再把“知耻”作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后底线,而“礼义廉耻”四字格言又把“耻”字作为归结。面对电影票房的翻倍红火,我们确实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振兴电影和文艺事业,要有“瓜田李下”的避让精神,要有怕被人笑话的文化耻感,否则当“不再言耻”成为文化艺术界的暗流和潜规则,那么文化振兴就是有名无实的空谈,文化惠民就是自欺欺人,文化兴国就是纸上谈兵。
文/魏青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