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民培训不能仅仅是“培训”

来源:红网 作者:岳乾 编辑:刘艳秋 2015-10-20 00:14:10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农民培训。然而华中师大一份报告显示,48.83%的受访农户没有参加过任何新型农民培训,23.52%的农民表示对培训的内容不感兴趣。虽然有“免费午餐”之称,但在不少地方,农民培训却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10月19日中国广播网)
  
  平心而论,农民培训是个好东西。千百年来,农民一直是一份靠口耳相传的经验及自我摸索实践来维系与传承的职业。农民培训打破了这一铁律,将农民纳入现代职业体系,将耕作纳入现代科学技能研发及应用体系,这对于促进农业的转型及农业技术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中,本应惠及千万农民的培训如同“鸡肋”,使得农民培训的意义大打折扣,也使得国家的惠民政策不仅无法真正落实,反而异化为劳民伤财之举。
  
  农民培训何以会沦为“鸡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现阶段各地开展的农民培训缺乏应用性及实践性,农民培训并不能带给农民真正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亦不能带给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及精神需求的满足,自然不受农民欢迎。
  
  所以,如果要挽救农民培训,释放其应有的价值,着眼点也应在解决上述问题,强化农民培训的实践性及应用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农民培训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及应用性,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却不能胶柱鼓瑟,拘泥于这一问题本身,而应该从更深层的环节中寻求解决的方案。
  
  原因在于,现阶段农民培训之所以失败,除了地方政府缺乏办好农民培训的能力及动力,将农民培训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一原因之外,农民培训这一政策在现实中的落地方式,可能就不符合农民这一职业的特性及农村生活环境,不符合农民培训作为职业教育之一种的规律。
  
  农民培训现阶段的落地方式,就形式而言,乃以照搬城市环境中职业教育及培训,以传统的、僵化的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为主要形式;更有甚者,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培训资源匮乏,即便是传统的形式亦难以保证,在很多地区,所谓农民培训,只不过是购置几张光盘,将农民聚集起来听几场与自身劳动实践及生活毫无关系的视频讲座而已。就实践主体而言,农民培训依然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来操办。而地方政府,囿于相关资源的匮乏,根本没有能力操办起切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培训课程。在这种情况之下,寄希望于在现有的框架之中挽救农民培训,不切实际。
  
  让农民培训跳出现有的框架,一方面,应拓展农民培训的实施主体,在政府实施之外,引入社会、企业等多方的力量,认可、引导社会中各个要素的共同参与,使得农民培训不再是政府独家包办的业务;甚至政府仅充任监管者、招标者角色,退出具体事务,将农民培训的业务交由社会、企业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培训应当逐步褪去行政的色彩,实现市场化与商业化。另一方面,应拓展农民培训的实践形式,结合农民劳动实践及生活的现状,因地制宜,打破传统的培训方法;尤其应该结合农民耕作实际,将培训内化在农民作业及农村脱贫致富的项目中,以项目带培训、以培训促项目,使得培训不仅仅是培训,而是一个农村脱贫与农业转型的契机。
  
  简言之,农民培训不能仅仅是由地方政府独家操办的几场知识讲座,而应该是一场由农业项目带动、农村转型促进的,由多方主体参与、襄助的市场化、社会化行动。唯有如此,农民培训的惠民价值方能真正得以释放。
  
  文/岳乾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岳乾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10/20/38174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