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被污名的乡村承载不起太多梦想

来源:红网 作者:苗瑞 编辑:夏熊飞 2016-02-25 00:10:09
时刻新闻
—分享—
  两起针对特定群体对象的造谣中伤,针对的都是一个公众形象不好的地区及群体——农村和农村人。利用网络发布帖文的“创作者们”通过虚构改编、捏造传播,发泄个人心中对生活的不满或牟取利益,突出农村的落后和农村人的迂腐,以吸引网友的关注、博得同情。
  
  选择农村和农村人作为污名对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较差;农村人物质相对匮乏、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处于弱势地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化的国情决定的,是为农村被污名化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来看,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眼里,“污名农村”能够满足公众的“窥私”心理。城里的人,平日都对城里的事情自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春节前后,“返乡日记”火爆,乡村成为舆论热点,污名乡村自然更能够博人眼球。
  
  农村公众形象差,农村人弱势,也是农村被污名化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城里人眼里,农村文化素质低、吃苦耐劳、胆小怕事,把网络世界看作是城里人的“天下”。于是,凭借自己掌握的网络技术和知识,“柿子挑软的捏”,把农村和农村人当作了污名化的对象。
  
  然而,农村“被污名”不利于农村的发展,负面影响不少。污名农村,造谣诽谤,以讹传讹,败坏风气;污名农村,歧视污蔑,不利于团结人心、鼓舞士气;污名农村,加深人们对农村的负面认识,形成刻板印象,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脱贫致富,有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除了农村自身的客观实际外,公众对农村负面的共同认知,与我国媒体的城市化倾向、媒体歧视有很大的关系。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等更多为城市受众服务的,为了迎合城市受众的喜好,媒体乐于、甚至炒作,把农村不好的一面呈现给受众。长此以往,形成了公众认知的——农村“脏乱差”、农民“贫困”“愚昧”的负面刻板印象。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以“有色眼镜”看农村、歧视矮化农村人,不利于农村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污名的乡村承载不起太多的梦想。
  
  农村被污名,希望“中伤者”能够警醒;也希望媒体能扎牢自己的“篱笆”,做好“把关人”,不要以讹传讹。进一步能够“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农村发展和“扶贫工作”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同时,也希望我国完善相关制度,对于那些利用自媒体编造虚假信息、造谣中伤者,严厉追责,给予惩戒。
  
  文/苗瑞

来源:红网

作者:苗瑞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2/25/39174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