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的退场,高温天的胜出,这轮洪涝灾害或许正在成为过去时。令人欣喜的是,灾区的人民没有屈服、退缩、放弃,正火力全开,努力生产自救行动。如今,洪水灾害的悲情已然让位于灾后重建的豪情。
灾后重建,已经显得十分急迫。水灾无情,农村、城镇被淹,水毁灾区的农业、工商业不同程度地受损。而一旦水灾退去,就毫无迟疑地转身开展生产自救,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再一次显示出了国人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特质。当此之际,自救精神,无疑也是抗洪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大书特书。
毫无疑问,灾后重建也是一个有序的科学的系统工程,需要应急与谋远并重。比如大水退去,人们要重返家园,重回正常的生活。这是眼下的当务之急。但无论怎么急,也要注意清淤、洒扫、翻晒,要注意防疫、消毒、灭菌,要注意用水卫生和食品安全。不忙中出错,不出现次生灾害,这是底线要求。再比如灾后抢种抢生产。水毁灾区,到底适合种什么,这个季节种植什么作物既不误农时,又能让农民满足生活之需并劳而有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哪怕是应急自救,急而不乱仍是题中应有之义。
灾后重建,更需要有长远谋划。无情的水灾,如果换一个角度,恐怕又是一幅提示科学发展的水迹图——这张水迹图由洪水划就,它把水迹线划在灾区的墙上、路上、田野里,实际上恰恰又是一条警示线。沿着这条水迹线,大可以重新审视人类活动的需要延伸或者理性退守的半径。堤坝为什么被洪水摧垮?是设计和建设的问题,还是当初就霸占了水域范围?天灾几许,人祸几何?在这条水迹线面前,不能不有所思量。
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工作,当慎提人定胜天。面对洪灾,我们从前是喜欢高喊人定胜天的,无奈的是,口号的背后,常常陷入了一轮又一轮“水灾——淹没——水退——冒进”式的循环。在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现在我们有必要修正我们笃定能够战胜自然的心态,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与其高喊人定胜天,不如顺其自然,顺天应时。
只有从洪灾之下得教训,人类才能更好地趋利避害。许多城市都频现楼盘渍水问题,有些可能是城市排涝设施的问题,有些则可能是大无畏地填湖建房惹的祸。如果是后者,虽然眼下撤楼退湖不现实,也只能靠提升城市排涝水平来解决问题,但未尝又不是城市建设的教训,提示着填湖之路必须到此为止,半步也进不得了。
同样地,农村水毁地区到底怎么布局生产生活,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规划。如果是这些年一涨水就必淹的地方,说明老天爷已给出再明确不过的提示了。这种地方,大可不必违拗老天爷的意志,无论是建设新农村,还是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在拿出大笔资金和在手笔规划之前,都需要进行充分而审慎的论证。退还是进?请多看一眼那条水迹线。
文/严辉文
来源:红网
作者:严辉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