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上海大学新生报到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大类896名新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自选寝室。前几天,学校已通过网络平台采集了每人对住宿与挑选室友的需求,从而实现了寝室的“私人定制”。(8月20日《新民晚报》)
随着一些高校命案不时见诸报端出现在公众视野,大学宿舍的人际关系逐渐成为朋辈关系中的敏感地带,“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也成为一些网友的调侃之辞。
由于地域风俗、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成长路径、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差异,当几个不同地区的年轻人走进一个小集体共同学习、生活时,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分歧。实行“私人定制”虽然能够将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相同相近的学生编排在同一个宿舍,通过“求同”避免矛盾和冲突,但从长期来看,这种避重就轻、舍本逐末的方式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发展。
一方面,学生不可能永远只局限于一方小小的宿舍,迟早要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学校,要与其他宿舍、其他班级、其他系别学院的同学老师相处,将来还要进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接触更多的形形色色的人。到那个时候,狭隘的“宿舍思维”就会失效,人们也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性的交往。另一方面,运动变化是物质世界的主旋律,即便是已经“预约”组成的同质化宿舍,也不可能保证永远不变质,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言不合就重新调整宿舍?不是谁能都如此任性的。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层面,其中的“社会适应”主要是指人的交往和处事能力。显而易见,将大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实质上是将学生的交往问题刻意进行回避,不仅不利于学生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的培养,也会在学生中形成小团体造成隔阂而不利于朋辈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与其逃避难题,费尽心机提供“求同”的便利,不如直面现实,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如何“存异”。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承认差别,多发现对方优点,严于律己,多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对立面,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开展适当的集体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认知和了解,增强不同个性之间的磨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味地趋同有违事物的独特个性和发展规律,而在“不和”外表下的假“同”更是暗藏危机。不妨求同存异,不妨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在友善和谐中表达自己的个性,那才是一个百花争艳、春色满园的美好世界。
文/卜新国
来源:红网
作者:卜新国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