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官员“贫寒的过去”该如何回忆?

来源:红网 作者:孙金良 编辑:夏熊飞 2016-10-01 00:02:58
时刻新闻
—分享—

  曾经有人专门统计过,在12位落马官员的忏悔书中,有10名干部以“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出生在贫困家庭”开篇,讲述自己的落马历程。前不久,更有落马干部直言“我对钱过分看重,是因为穷怕了……”

  辛辛苦苦从贫寒中走上领导干部岗位,他们在别人眼里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然而最终却以一副守财奴的形象锒铛入狱,难道“贫寒的过去”竟是“干部落马”的推手?

  老话常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事实上,翻看这些穷苦家庭里走出来的落马官员,哪一个不曾寒窗苦读,哪一个没有争气奋进,哪一个没有想过出人头地、改变生存环境的渴望?可以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贫寒的过去”曾给他们忧患意识,深深地激励着他们要积极进取。

  然而,当摆脱贫寒,尤其是一朝大权在握,有些干部便不再甘于清贫,在背叛党纪国法的道路上表演着花样敛财的技巧。不可否认,越是经历过饥寒交迫的人,往往在物质上越缺乏安全感,哪怕已无返贫的可能性。仍旧对“贫寒的过去”心有余悸,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绝不是贪污腐败的借口。说起来,从穷小子转变为干部后,生活要幸福得多了,如果能内心知足、用心做事,踏实肯干拼出实绩,既是对“贫寒过去”的慰藉,也是对组织培养的感恩。然而,仍有部分干部抱着“宁可撑死也不饿死”的心态,把金钱作为唯一的安全感,把才智用在享乐上;有的则觉着过去吃糠咽菜受了不少罪,如今吃点喝点拿点是对当年清苦的补偿,无可厚非、应当应分。

  如果不是带着这种错误的心态去回忆“贫寒的过去”,或许,这些干部也不至于深陷欲壑。回忆过去,谁都会庆幸自己当初的努力,然而需看到,干部为官虽离不开个人的奋斗,但更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陇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个人的才智纵然关键,但“知遇之恩”也尤为可贵。身为干部,进了组织的门,就当心存感激,时刻为组织所需着想,当个好干部,而不是把从政为官全部归功于个人努力,带着“苦日子终于熬到头”的思想,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私利开道。

  再者,常言道“同病相怜,同忧相救”。这些从贫寒中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干部,往往最能理解劳苦大众的心情,贫困者那种对好干部的盼望,他们最能感同身受,所以,当他们摆脱贫困走上领导干部岗位时,最应该为底层群众抱以同情、施以援手,用手中的权力,为尚处贫寒的群众送去温暖。就像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虽然也是一个年少时“穷怕了”的人,但为官之后无论得势还是失意,无论当京官还是戍边疆,范仲淹从未想过对“贫寒的过去”进行补偿,书上说“其妻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又曾设“义庄”(相当于今天的养老院)于里中,以赡养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同样出身寒门,范仲淹关怀民瘼,清贫自律,被王安石称为“一世之师”。

  “贫寒像凛冽的酒,喝过才敢提着虎拳,往世上走”。只是,当我们回忆起“贫寒的过去”时,当带着正确、健康的心态,既知“贫寒”曾给自己动力,是一笔财富;又明白那是一种提醒,告诫自己“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倘若苦尽甘来便肆无忌惮,那么这坛“凛冽的酒”便会使人麻醉,让人跌倒。

  文/孙金良

来源:红网

作者:孙金良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01/409861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