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理与情理的界限理应明确

来源:红网 作者:魏显勇 编辑:夏熊飞 2016-10-03 00:03:3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达州八旬老人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该座位主人也拒绝了老人女儿提出的“挤着坐”的请求。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一时间关于动车上该不该让座的争论,犹如遇见老人摔倒到底要不要扶的这类社会新闻事件一样,瞬间引爆舆论热点。极力争锋之下形成了主要的几个观点的对立,一方依旧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利用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价值体系把女大学生批判得体无完肤,一方认为女大学生不让坐只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没有过错,而应该对老人女儿的道德绑架,以及衍生出来的倚老卖老社会现象进行反思。这几个观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不能判定他们孰对孰错,维度的不一致性就造成了评判的差异性,争议的实质就是法理与情理的二元对立,仅此而已。因此,现实生活中法理与情理的界限理应得到明确的划分。

  在并不是公共权益平均分配的高铁上,它的座位分配模式俨然出现了和公交车大相径庭的区别。乘客的座位严格地被分为了商务座、一等座、二等座,每个等级的座位的价格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些不同价格座位的背后实质是乘客金钱交易所拥有的权益。而不像公交车一样,它讲究的是顺序原则和礼让原则,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在高铁上我们就抛掉了礼让,只是高铁上每类乘客由于所付出经济成本的差异,所导致的在特定时间段内,他理所应当享有的权益的范畴也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女大学生不去让座是对自己经济交易所取得的权益的维护,合乎法理。

  当然,事件中所折射出的情理问题我们也无法回避,很多道德至上者借此来大力讥讽年青一代的“道德滑坡”,救不救人、扶不扶人的竭力呐喊也不绝于耳。其实,实在没有必要对女大学生的这种行为上升到道德层面的批判,因为一切道德绑架和谩骂都是流氓的行径,这种对道德的争议源于对情理的不够明晰。诚然,高铁上我们肯定也不能抛弃礼让的原则,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但一个女子对另一个女子的不让坐行为的道德绑架能算是有道义吗?

  高铁并不是一个平均分配权益的如同公交车的客观载体,它在向乘客们收取费用的同时也赋予了每个乘客基本的权益,我们不应对别人维护自己经济交易所取得权益的行为,进行质疑和道德绑架。明确法理和情理的基本界限,尊重每一个正当享受自己权益的个体的不同选择,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协商等多种途径实现座位的更佳配资,岂不更妙?

  文/魏显勇(陕西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魏显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03/409923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