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向死而生,重阳节我们来谈谈临终关怀

来源:红网 作者:文翠芳 编辑:夏熊飞 2016-10-10 00:12:1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关怀是个美好的词,是个有温度的词,彰显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每个职业,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怀。吊诡的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却陷入了关怀窘境。学术缺乏关怀,造假盛行,伪专家教授大行其道;经济缺乏关怀,投机炒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居住刚需一再被抑制;老人缺乏关怀,空巢群体“孤独死”频发……似乎我们正与关怀渐行渐远。

  昨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但今天我们不谈登高赏菊,也不谈政治经济,我们来谈谈临终关怀。死亡这个话题向来都是中国文化的禁忌,我们避讳讨论死亡,我们习惯用隐晦的词语来描述“死亡”,如“驾鹤西去”,又如“归西”,由此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就可见一斑。但到了今日,我们却不得不拿出勇气来面对死亡这个话题。

  8日是世界临终关怀及舒缓治疗日,今年的主题是“无痛的人生旅程”,目的是要提高公众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客观地说,现在全社会对临终者的关怀还不够,尤其对濒临死亡的老人更是不太关心。甚至就连笔者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临终关怀。查阅相关资料后,才知道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一般指六个月)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使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的医疗护理。

  可见我们谈临终关怀不仅是基于生和死乃世间常情,是自然法则,任何人都不可也无法回避。更为可贵的是,更多人关爱临终老人,用实际行动帮助老人微笑离去,体现着社会的进步,散发着人性的柔和之光。而另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今老龄化已不可避免,我们正在走进银发时代,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日后的自己。所以不仅如何养老,如何保障好老人这一弱势群体权益成了亟待解决的命题,与此同时,我们的临终关怀事业也显得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的“临终关怀”事业必须努力跟上老龄化的速度。

  但笔者首先想强调的是代际观念问题。即我们在对待老人和孩子时存在着的巨大差别。都说老人越老越像小孩,但是我们平时也只是说说,很少有人在对待老人时能真正把老人当做小孩来待。世间往往都是:若是小孩有个什么心愿,多数父母肯定第一时间,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满足。可换做老人呢?别说满足其心愿了,就是平时和老人的短暂接触、简单交流都将不耐烦写在脸上。

  尤其进入21世纪,社会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快节奏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心性。欲壑难填,也由此,急不可耐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典型心理特征。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节奏都掌控不了,面对“诗与远方”还兴叹可望不可即,又何来时间和精力考虑老人的心理需要?简而言之,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对待老人太缺乏耐心,对他们的孝尽得太粗糙,难有真正的关怀。

  又因为推行计划生育国策,我们的社会有一代独特的群体,那就是独生子女。而现代社会一个大大的特写就是“高速运转”,每个工作的人都俨然流水线上的技工,一刻都停不得。由此对多数老人而言子女的陪伴就显得尤为稀缺,“儿孙绕膝,尽享天伦”就成了奢望。前几日读到一则新闻,说台湾有个老人因为儿子常年不回家,便把家中积蓄烧光。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理由啊!我们常说,父母在不远游,但现在陪伴已然不现实,如果连临终关怀也缺位的话,笔者真的不知道缺乏人性温度的人类社会日后还能往哪里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物欲横流,精致的利己主义泛滥,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更多地聚焦于对物质的消费和对权力的占有上,而越来越忽视反思生命的本质,一些人总是沉迷世俗生活的感性快乐,丝毫不敢谈及死亡这一话题,对临终关怀更是陌生。还有人认为给老人临终关怀,是对老人的大不敬。说得直白点就是哪有不施救,等死的道理?这简直有违人伦天理。但事实是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并且必须付诸行动了。

  因为“临终关怀”在中国,虽已经实践了近30年,但也还未普及。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700万人走向生命终点,但社会上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却只能满足约15%的需求。而据2013年上海市临终关怀服务调研结果显示,上海共有癌症病人24.25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3.76万人。而临终关怀机构的床位少于234张,仅占总需求量的0.28%。在如此发达的大城市尚且如此,毋庸谈其他城市了。所以全面推行临终关怀依然任重道远,困难重重。

  前天是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那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不回避死亡,认真地思考生命的本质。简言之,向死而生,也是人类必须学会的生存方式。我们不能把老人排斥在社会活动之外,更不能让他们的死亡尊严受到侵害。一个人如果晚年境遇凄凉苦楚,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那不仅是老人自己晚年人生的最大不幸,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不幸。

  关爱老人,推行临终关怀,就是关爱日后的自己,就是关爱人类社会,这是全社会都无法也不能够回避的责任。

  文/文翠芳(运城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文翠芳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10/410240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