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在南京林业大学老图书馆二楼的墙壁上,有个公告张贴栏。该校把2015年下半年作退学处理的18名本科生名单打印出来,公示在这里。据了解,该校对于学生的劝退机制采用“渐进式”学业警示,从轻到重依次是:黄色警示、橙色警示、红色警示。从2014年9月起,陆续有49名学生被劝退。(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当前,由于我国大学自由转学制度,还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很多大学在面对学生出现厌学、弃学情况时,只能采用硬性的劝退机制。这种机制的利弊显而易见,优点在于能够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保障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权益;然而弊端却饱受诟病,劝退学生可能意味着剥夺他们的受教育权,这也让以儆效尤的初衷逐渐沦为了“杀鸡儆猴”。而且,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劝退标准,可能围绕其引发的争议还会持续下去。
正因如此,南京林业大学的“渐进式”学业警示,或许更能凸显惩戒价值。看待这种警示方式,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开除了多少学生,收到了几成效果”的层面。有人认为,将下半年做退学处理的学生名单公之于众,涉嫌侵犯学生隐私,更有甚者,认为这种学业警示是在加重学生的焦虑心理。纵观此前诸多由劝退学生引起的争议,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这种担心很容易被放大为对学生的庇护,以至于让学校的惩戒措施得不到实施。
从情理上来讲,劝退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确实严重了一点,如果能够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可关键问题在于,以往的劝退机制,很多都是采用了这种“留后路”的方式,只是很多学生领悟不到其中的含义,自己屡教不改,才导致学校出此“下策”。由此看来,通过学业警示与帮扶制度的相互结合,是目前避免劝退机制“一刀切”的良好方式。既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压力,减少放任自己的次数,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弥补机会,让学生尽早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态度问题,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该被劝退,也不能仅靠学习成绩来判定。那么,反思劝退机制的弊端,就要比直接劝退学生来得更加客观理性。目前的大学劝退机制,还缺乏一定的配套体系支撑,导致劝退在学生群体内并没有引起足够警醒。如何改进学生的态度,显然不能用一些硬性指标来规避,而要采用“软硬兼施”的方式。
所以,劝退不应是高等教育淘汰机制中唯一的选择,但劝退却是对学生的重要警醒。即便学业警示在短期内可能收获不到最佳效果,但它也足以给高校的劝退机制制造一个缓冲平台,让有关各方把退学变为一种双向选择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买账”。
文/宋潇(西南科技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宋潇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