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调研时,发现不少乡镇存在“逆向调研”的怪现象,即:先写好调研报告,根据报告“量身定做”问卷,再下基层找例证。这样一来,省时省力又省心,成了不少基层干部应付上级调研任务的“绝招”。(1月6日《人民日报》)
“调研”就是要深入到调研对象所处的环境,采用科学化的调查手段,充分收集和了解相关信息,再将信息进行充分的整理、分析,最后形成严谨客观的调研报告向外界公布。诸如“逆向调研”的新词倒是头一回听说,但其反映的问题却并不鲜见,究其实质,就是伪造数据、弄虚作假。
从小处看,假调研也不过是为了混个任务,“自导自演”一出政绩“好戏”,“成果”也无非是一些浪费人力物力、无甚大用的报告罢了,但一旦调研的出发点是为了做好国家和地方的重点课题项目,调研的结果将作为区域发展的参考内容,那就不是小问题了,甚至会影响后续政策文件的有效性和行动方向的精准度。由此可见,这种“逆向调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社会的科学有序发展,若是不能从源头上遏制,只会让“假调研”的风气不断蔓延。
诚如习近平同志在“三严三实”中提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就是要所有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处处都要实事求是,以实实在在的硬作风应对各种挑战。调研工作也是如此,唯有踏踏实实地走上田间地头、走入深街小巷,才能更好地品读人生百味、更深入地了解工作得失、更全面地听取民众呼声,而这些恰是“被代表”的调研中不可能获取的重要内容。
所以,我们要从严整治“假调研”乱象,尤其要严把党委政府层面调研的质量关,给调研下一些硬性指标、设定一些基本要求。同时,对调研作风不正的干部要查一批、公开一批,让“逆向调研”的干部在“红脸出汗”中反思过失、弥补缺陷。假调研的顽疾就要从病根上治,唯有踏石留印、抓铁留痕方能营造良好的基层调研氛围,让调研的成果真正务实有效。
文/储旭东
来源:红网
作者:储旭东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