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常回家不只是看看还要谈谈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夏熊飞 2017-01-23 00:02:29
时刻新闻
—分享—

  有论者友情提醒,春节回家,以下几点禁忌很重要:婚恋、收入、三观、好为人师和炫富比阔。读过全文,觉得这不仅是给归家游子们的“聋耳”方略,也是对一些“君亲师”们的“闭嘴”告诫。还配备了一些以毒攻毒、顽皮反击的“小程序”。

  过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集中体现的一个节日载体。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尚且放下农活,身心归零,不管是家庭内,还是邻里宗族,都会利用休息几天的机会有前嫌释前嫌,有过节解过节,一时无法解决,也要求得与节日相匹配的公约数,而不是互不理睬,虚与委蛇。

  当社会发展到有数亿人集中迁徙,海外游子、在外工作和打工者不辞劳苦、车船劳顿赶回家,虽然有很多的民俗仪式要在几天内演完,但最重要的莫不是和自己最亲的人谈谈心、交交底,其中婚恋和工作肯定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作为父母或者兄长,关心在外的亲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成长,有所指点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心的交流,这个成本最高、人伦情结最重的节目,岂不沦为“形式主义”。

  诚然,有很多外出的人因为婚恋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不敢回家,或者回家后深感不好面对。也有的因为对家中琐事看法态度不同而憋气不回,其中也涉及“三观”不合,也不排除一些不当关心与无聊窥视。但鸡同鸭讲、用心不良毕竟是少数。把父母的唠叨都当作“低智商”教育也未免太过片面。

  面对春节亲人间容易“聊死”的潜在隐患,理当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研究学者给予合理引导和有效疏通。遇敏感话题双方心知肚明,有时无声胜有声,相互体谅是对的。但一味地提醒关心者“不谈”、急死也憋在心里;被关心者“不理”,顾左右而言他。在外有苦水回家不能倾诉,有欢乐不能与家人分享,对儿女有期待当面不敢表达,有关切却不敢过问,这至少不是圆满的团聚。

  笔者曾经是个三四十年在外的游子。我每次回家过年,对儿女相当负责的母亲从不主动问我进步、工作的事。知母莫如儿。她的眼神告诉我,其实她很在意。而我在外一点点长进,多年来她只能从村里其他人那里听到。她没有因此埋怨我,也很少说我不是。多年后,妹妹说我有一次性子急,可能无意中懈怠了母亲,母亲没说,也不让妹妹对我说。母亲最后一次重病时,我在职场有一件很得意,能给母亲长脸,让她开心的事,我却没有及时与母亲分享。知情的弟弟事后对我说,你如果当时告诉母亲,她的病都会好一截。不久,母亲离开了我们。这两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我视自己不孝而无法追悔。

  相反,当我自己的孩子从海外归来,平时也不张扬的他告诉我,他跳槽应对面试是状态很好,到新单位时间不长就业绩满满,老板很赏识,我会为此兴奋好长时间。对其小有成就,我的冷却和提醒,虽然不是什么警世恒言,孩子也并不厌倦,因为他平时也难得听到。

  再便捷的信息交流,都比不过面对面的谈心;心领神会的默契,不是多数人能够达到的相互理解模式。一个家庭是每个成员最重要的能量场,你既有向它输送能量的义务,也有吸收其能量的必要。春节是每个人在这一能量场进行能量交换能量储蓄的最佳时间。“不谈三观,才能保持一家和谐”,这种鸵鸟姿态不应被推崇。和父母谈谈苦乐忧喜,如果有人不屑甚至不耻,或婉拒或抵制,那其实是对父母对家庭的不敬,那会辜负春节对我们的邀约。

  唱遍神州且经久不衰的《常回家看看》,其歌词内容很有引导性。“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我们不仅要享受“一桌好菜”,还要洗耳恭听“妈妈准备的一些唠叨”。而“禁忌提醒”恰恰是父母和至亲最为关心的问题。有家人对“三观”进行一番审视和校正,也许会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多数年轻人并非遭受什么精神虐待。一年上头,家人团圆不容易。选择回避不是上策,主动理性地交流,反而会促进相互理解和许多问题的解决,我们渴望的年味和亲情也在其中。

  文/易国祥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1/23/419846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