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最累,从背上书包的那天起,就从来没有轻松过一天。每一天都是在紧张中度过的,就连节假日,都不得清闲。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累孩子只是累在表面,累父母才是累在本质。孩子不轻松,做父母的却总是比孩子更累,更不轻松。
为孩子出人头地,做家长的,往往总是看“别人家孩子”这也好、那也好,自己家孩子咋就总是赶不上“别人家孩子”一个犄角呢?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有一种焦虑,已形成中国家长的一大特色。这种焦虑甚至不仅表现为“小祖宗”学习成绩好坏而着急,甚至每一天,每一个学期,每一天假期,都同样让一些家长累,让一些家长发愁。
父母累,是为本不该自己愁的事而发愁。属于“皇帝不急太监急”式自找的累。对孩子的事,老是放不下心,老是放不开手,能不累其身、累其心吗?父母的累,还表现在折腾孩子上,你看:无论课余还是假期,家长都在拼命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被各种班占用,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动不动就用“别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无论内心还是行为上,都以“别人家孩子”作标准,且不顾自己家孩子水平如何,一味强调“别人家孩子”如何优秀;“别人家孩子”处处闪光,自家孩子一无是处,弄得孩子不高兴,大人打不起精神。
父母累,还表现在言语教育上,常常使用“暴力语言”,夸大孩子行为造成的后果。比如试图用“现在成绩不好以后会饿死”等语言,期望引起孩子足够重视,激发孩子内在潜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弄得孩子老是有一种“不如人”的自卑感;其实,这是父母焦虑带给孩子的一种负面影响。时间一长,甚至就会从一种心理暗示变成一种心理压力,说白了,会让孩子患上心理性疾病;在充满自卑感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总有一种“不如人”的心理暗示,使他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总缺少自信心。一个人内心不强大,如何做一个强大的人?
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幸福创客集团创始人苏德中指出,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无法消减的焦虑,源于三种心理状态。一、向上的社会比较。家长迫切希望通过与优秀孩子比较,为自家孩子带来积极促进作用。二、不安全感。国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对于工作的不安全感,比世界平均值高出百分之二十。三、从众心理。家长对孩子缺乏准确认知时,很容易盲目从众,你给孩子报三个补习班,我就偷偷给孩子报五个补习班,总想报补习班越多越好。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则认为,如果用作比较尺度的参照标准不切实际,不仅正面功效会失效,还会影响到幸福感、情绪以及认知。家长担心孩子将来面临激烈竞争本无可厚非,但在孩子认知发展期过分强调不安全感,只会给孩子留下深刻阴影,甚至让他们把这个理念传递给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酝酿发酵成“中国特色的生存危机感”。于是,很多家长选择了盲从:本不知孩子擅长什么、适合什么,却害怕被“别人家孩子”落下选择了从众。
从众,本身就是一种焦虑,一种对孩子不了解,一种对孩子不尊重。现在中国家长内心的焦虑,正通过言行带给孩子、感染孩子、传递给孩子,无疑,这对孩子身心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将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巨大影响,可能会造成致命伤害。让孩子按照父母意愿走,父母却不知道孩子意愿,不考虑孩子感受,这样的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
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教育并非改造,并非把孩子打造成父母理想中的样子。身陷父母焦虑和重压之下,有人提出“救救孩子”。如果不先解救父母,要“解放孩子”,甚至是不可能的;只有先“解放父母”,才能让孩子无论从学习压力,还是“奔前程”上,都得到解放。
文/唐剑锋
来源:红网
作者:唐剑锋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