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青岛铁路局为提高对旅客的服务质量,特设立了“旅客抱怨中心”,针对那些买不到票、没赶上火车、问询找不到人的旅客提供发泄情绪的途径,由站长亲自倾听旅客的抱怨,协助解决问题。近日以来,《人民日报》等国内各大媒体纷纷对该事件展开关注,更有评论人点评说,这“值得借鉴”。
在笔者看来,青岛铁路局此举的确旨在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也不错。但是,若要将该种方法广泛推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旅客抱怨中心”,不可从字面上理解。在该中心,仅仅是旅客抱怨,工作人员倾听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均衡。
首先,要为“旅客抱怨”划定合理范围。要知道:铁路部门每天客流量很大,旅客素质也参差不齐,对“抱怨”的理解不同。有的旅客会较理智地将“抱怨”理解为“反映事实,说明问题”,但是,不排除一些旅客借“抱怨中心”来发泄情绪,对工作者语言侮辱或人身攻击。如果没有合理范围的划定,铁路工作者的权利难免受到侵犯。
其次,“抱怨中心”的功能不止于倾听。青岛铁路局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相关工作人员不但耐心倾听旅客的抱怨,更能协助旅客解决问题。但笔者认为,若能将旅客抱怨的问题加以整理,作为铁路部门完善自身工作的参考资料,更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希望其他铁路部门在对“抱怨中心”进行借鉴时,也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搞“形式主义”。
最后,“抱怨中心”最好由专门人员负责。青岛铁路局目前的做法是站长负责“抱怨中心”工作,笔者认为此举欠妥。无论是铁路部门还是其他工作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站长有站长需要负责的内容。如果要求站长腾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前来抱怨的乘客,站长的本职工作将会受到影响,这对于整个部门工作的顺利展开来说是不利的。
与此同时,“抱怨中心”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强大的内心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开导他人的能力,而“站长们”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心理方面的培训。每天倾听大量的抱怨之声又无法排解,轻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重者会将不良情绪传递给身边的同事、家人和其他旅客。
因此,如果“抱怨中心”的做法得到推广,最好是在各站设立专门的“工作组”,通过心理测评选拔在岗人员,通过相关培训来提升人员素质,将“抱怨接待”工作常态化、专业化。
总之,不管是铁路部门还是其他服务行业,“倾听抱怨”是实现自身优化的途径而非最终目的。正因为如此,仅仅“倾听”是不够的,在倾听之前,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完成,在倾听之后,更要有后续的举措去改进和完善。
文/张俊
来源:红网
作者:张俊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