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主招生,要不要设一个论文答辩?

来源:红网 作者:孔繁兴 编辑:夏熊飞 2017-03-26 00:02:11
时刻新闻
—分享—

  进入3月,全国各高校陆续发布自主招生简章。在刊发论文的“大军”里,近期却突然出现了一批“新兵”——高三考生。北青报记者发现,90所自招试点高校已发布的招生章程里,有近半的大学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论文买卖市场“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还雇人代笔。这块自主招生的“敲门砖”,沦为奇特的论文买卖产业链一环。(3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毕业论文、职称评定,不乏代笔代发的影子,但代笔代发产业的业务范围不止于此。“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被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这样的提前下,学生家长们“另辟蹊径”,代笔代发产业也从高三群体中嗅到利益的味道,两者“各取所需”“互通有无”。为了保持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如何挤掉其中的水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高考竞争激烈,而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考定终生”的说法未免夸张,“一考定大学”却是事实。如此语境下,无论学生还是家长,恐怕都希望得到更为“稳妥”的途径升入大学,或者降低高考失利的风险。

  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并且针对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降分政策。降分的优惠让自主招生成为考生和家长眼中的香饽饽。本着“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原则,不少平常人也要戴上“偏才怪才”的装饰。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或成一个“门槛较低”的条件。在“专业”论文买卖机构的运营和操作下,报刊上某篇文章的署名可以用钱来换取,没有相应特长的考生藉此便能获得自主招生的敲门砖。虽然千余元的费用并非小数目,和收益比起来却微乎其微。

  选拔“偏才怪才”的自主招生,成为“拼论文”的场所无可厚非,但如果“拼论文”沦为“拼家长”的畸形产物却是必须警惕的。一位考生的家长感慨道:“唉,动手太晚了,问了问身边的家长,很多都在高二就做准备了。”难道自主招生的筛选标准,是家长和学生是否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吗?买卖论文,不仅对农村生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对所有遵守秩序的考生和家长来说同样是在权利上的侵犯,也背离了自招的宗旨和本义,将一种选拔形式变成另类的比拼。

  北京某所著名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提交相关材料之后会有专家评审组对论文及其内容进行审查,杜绝投机取巧。考生是否“买版面”,专家“一眼就能知道是买的”“毕竟是能掂量含金量的”。代发论文能够依靠专家的“火眼金睛”辨识,敲碎了一些学生用金钱换取的“敲门砖”,但是代笔的现象如何消除?

  这位工作人员称未曾遇到代笔的情况,那么究竟是事实如此,还是审查时没有发现?专家固然可以通过论文水准低于正常的发表要求,来推定代发的情况,但对待代笔这种更为恶劣的行径,应该说是颇为棘手的:文章大大超出同龄人的水平,恰好印证考生“偏才怪才”的形象。

  因此,专家们对论文及其内容进行审查必不可少,同时也要注重对考生本身素养的考察,以此判断能力和成果是否匹配,是否存在代笔情况。所以自主招生要不要举办一场论文答辩来辨明考生的真才实学呢?只可惜,即使有论文答辩,大学生找人代写毕业论文的情况依旧层出不穷。如何形成判断代笔代发的有效机制,保证自招公平,需要更多的思考。

  文/孔繁兴

来源:红网

作者:孔繁兴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3/26/424873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