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随臣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救活了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但他宁可烧死也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死前还写就劝谏晋文公勤政清明、励精图治的诗篇:“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篇诗作里有三处提到“清明”二字。为纪念有功不居、不贪富贵的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他死的这一天称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人们缅怀逝者、表达哀思的节日,但也是党员干部易滋生腐败不正之风的关键节点。笔者认为,要让“清明”成为清明节的应有之义,要让社会清风荡涤尘俗。
近年来,在各级纪委持续高压的铁腕反腐、狠抓作风之下,党员干部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思想观念不断夯实,节日变“劫日”的不正之风大有改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变作风非一时之功。只有趁热打铁,持之以恒的利剑高悬,不断巩固廉政教育效果,才能让清明之风常驻。
清明节不妨多一些清香味。在以往的祭祀习俗中,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往往必不可少,个别地方甚至因此出现了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如此既于国家提倡的文明祭祀理念不符,也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理念相悖,更易引起火灾事故。所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努力做到文明祭祀、文明出行,让鲜花寄哀思代替纸灰飞扬,让植树祭扫代替鞭炮喧嚣,通过身体力行去引导身边亲友,去带动周围群众,争当引领祭祀新风尚的排头兵。
清明节不妨多一些廉洁味。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清明节是考验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节点,能否做到不使用公车进行私人祭扫,能否做到不借祭奠活动公款旅游消费,能否做到不搞封建迷信活动,能否做到拒绝“吃、请、送”,与干部心中的红线意识强不强、党性意识牢不牢密切相关。意识决定行动。越是考验的时候,我们越是要把《准则》和《条例》谨记心中,把廉洁的规定落在实处。
期待着党员干部能把清明节当做锤炼廉洁观、弘扬文明观的磨刀石,真正带动一片、影响一批。让清明时节的廉政之风更盛,让文明祭祀的浩然正气更足。
文/陈宜波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宜波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