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静安区巨鹿路上一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被私人业主完全拆毁,改建为一处貌似现代风格装修的建筑。此事日前被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照例“高度重视”,介入调查,要求业主对建筑进行复建。业主方认错态度尚可,表示将配合政府进行复建。6月10日,上海住建委主要领导也作出回应,表示“对于这类事件,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即‘零容忍’,一定会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6月10日澎湃新闻网)
“媒体曝光→高度重视→‘零容忍’处理”,这是有关部门处置事件的熟悉套路。作为亡羊补牢的举措,这种处理路径十分正确,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果“亡”的真是几只羊,把“牢”补一补,损失可控,仅是缴点“学费”而已。但假如“亡”的是一幢受保护的历史建筑,结局则不可逆转,损失难以估量,这“牢”怎么补,都无法让被毁文物“起死回生”。
静安区的这幢历史建筑被毁,业已造成多输局面。首先,业主方除拆除费用外,还须承担复建费用和违章罚款,损失惨重;其次,政府监管不力,责不可卸,形象已然受损;第三,一幢饱含历史风霜的建筑,永远不复存在,即使花巨资复建得再“形似”,也已“神”飞“魂”散,徒有其表,其历史价值荡然无存。这才是事件令人锥心之所在。
一幢几百平方米的建筑,不是一个鸟窝,不可能一夜之间被拆除。据中国青年网6月10日报道,该房子外墙防护网去年已搭好,附近居民说,施工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今年3月、5月,均有市民举报,有关部门也多次前往调查,5月中旬还发出停工整改通知书。不过,市民多次举报,监管部门连续调查,都没能保住一幢受法律保护的历史建筑。直到“生米煮成熟饭”,遭媒体曝光,舆论哗然。此时再“高度重视”,都属事后诸葛;“零容忍”处理,已是“马后炮”式善后,损失无法挽回。
设想一下,假如监管部门尽职尽责,乐于做“马前卒”,而不是习惯做“马后炮”,何至于此?假如接到市民举报后,监管部门就“零容忍”,坚决依法查处,文物何至于被毁?多输结局何至于出现?“马后炮”式善后,是当下许多事件的突出特点,“零容忍”也是亡羊补牢时有关领导常说的关键词。不过,就监管职责而言,“零容忍”态度理当贯穿在整个工作过程,不能只出现在善后处理时。
我国历史悠久,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众多。虽然有相关法律,但被拆毁事件时有发生,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保护好历史建筑,监管部门应多做“马前卒”,少做“马后炮”。只有这样,违法行为才能被消弭于初始状态,损失才会降到最低。
文/徐林生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