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合力前行,极大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程度。然而,与红火的网购形成尴尬对比的是,农村网购过程中的收发货品存在不少障碍,“快递下乡”往往止步于乡镇,难以到村里。(11月15日 中国经济网)
顾名思义,“快递下乡”就是将快递服务链延伸至农村。在“双11”网购如潮的互联网时代,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对快递服务自然少不了一份依赖。伴随着网络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日益普及,也让很多农村人具备了网购的可能条件。但由于运输成本高、业务量小等层层障碍,农村人很难享受到真正稳定持久的快递服务。实施乡村战略,这也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
好在,“快递下乡”并非零起点。除去无所不达的中国邮政,“三通一达”和顺丰等民营快递也早早向农村伸出触角。数据显示,目前在区县一级这两家网点的覆盖率已经超过90%,在农村一级也达到了80%,且密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大。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农村地区的快递产业确有一份市场,一些快递企业的不断入驻,也在增添着市场的生机活力。
但问题是,再过欣欣向荣的市场景象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正确的商业模式来打开。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密度低,快递市场进入必然面临派送成本过高的问题。与此同时,如果市场预估不准确、网点配备不均衡,就容易出现扎堆经营现象。甚至在竞争过后,一些快递网店变的“门前冷落鞍马稀”。相比于城市的稠密人口,一个小区内、或者一所大学中的快递公司就可以同时存在多个,因为庞大的市场需求总共能让快递公司争得一隅。这在农村,显然行不通。
此外,一些农村快递网点在经营过程中也出现操作不规范、中转费用高、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倘若对这些问题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还是利益难以得到均衡。因为快递量少,一些网点的设立尚不能自给自足,更何谈优质正规的服务。所以,“快递下乡”必须直面可能亏本运营的问题。同样,“快递下乡”也不能只由快递公司单方面进行尝试。
“快递下乡”的推进不能再去模仿大市场下的竞争关系,而应该转向小市场下的合作模式。有人建议,促进快递企业与交通运输部门合作,利用农村运输车辆搭载快件,实现客货运输站点、农资配送点、村邮站和快递服务点“多点合一”。这样的好处在于,既能为运输车辆增收,也降低了快递企业的运输成本。
这展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思路,即先由当地政府部门和快递企业联合制定合作协议,划片经营,防止扎堆。在此基础上由政府部门出面协调,让快递企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联合经营,并结合已有的公共运输设施,融合政策倾斜、制度规范和亏本网点的成本补贴,多方合力,将快递“更快”送到农民家门口。
文/强德平(陕西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强德平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