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在问及产业变革、技术创新等问题时,常听一些企业主“抱怨”:“都坚持老本行几十年了,效益越来越低,想搞搞创新,但是不知道怎么创新才好,要不你们政府来帮忙想想办法。”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企业搞创新,什么时候又成了政府部门的事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细细品读这句话,我们就能发现,中央的意思很明确,企业是创新、技改主体,要在市场大环境下充分与创新要素融合,汇聚发展新动能。当然,政府也有政府的责任,就是引导企业、给予政策性便利和支持。
这个论述,与近年来学界反复提倡呼吁的,搞“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不谋而合。的确,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放管服”工作,就是要让政府部门承担有限责任、行使有限权力,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有效划分,不断解放、挖掘、培养、深化政府的引导性、服务性功能。由此可见,广大创业者、企业家在面对科技创新、技改投入、转型升级等问题时,切不能陷入等政策、等机遇、等“帮扶”的“泥潭”,否则很容易贻误最佳发展时机。
但一段时期以来,一些政府单位过多地承担了企业职能,以致少数地方政府,还派遣人员常驻企业、帮助研究创新发展、主导设定技改规划、代替企业洽谈产学研合作,好像政府比企业主更懂运营、更会生产、更明白企业需求。而这样的“错误”举动,恰也滋生了不少企业的依赖性和惰性,使“有问题找政府”成了“潜规则”,既让政府来回忙碌、奔西走东,又因没有实际运营经验,遭到企业质疑、否定,甚至“泼冷水”,最终落得个“身心俱疲”,还不讨好。这样的发展着实变了味儿,此“病”不除,贻害无穷。
中国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广大企业家,一定要正确认识政府在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中扮演的角色,在接受政府好的支持、优的保障之余,更应该形成自觉自为、自立自强的无尽动力,毕竟企业是自己的,怎么发展、怎么改革、怎么创新,思路怎样、环境怎样、前景怎样,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而对各级政府部门而言,要厘清肩负责任、明确职能导向、找准自身定位,既要能主动为企业创新送政策、搭桥梁、建平台,又要敢于对企业的“无理”要求说“不”,绝不能让“有限政府”承担“无限责任”,当然,还要给企业自主作决策、谋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切不可有“推开企业自己上”的想法和举动。
企业永远行走在创新的大路上,因时而异、因势而变,切不可存有任何“等、靠、要”的侥幸,甚至“赖上”政府帮助。只有让企业技改投入、创新创优的潜力真正爆发出来,企业的未来才会更美好、更可期,地区的发展才能更生动、更强劲。
文/储旭东
来源:红网
作者:储旭东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