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阎王爷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

来源:红网 作者:石飞 编辑:王俞 2017-12-28 00:03:50
时刻新闻
—分享—

  对于老年人来说,能继续做点事情,不是坏事,而是福气,有利于活动身心,增加愉悦。退休以后,若无所事事,除了吃饭睡觉,还是吃饭睡觉,难免一门心思盘算啥时候死。既然你一天到晚纠缠着死,那阎王爷便会随时找你麻烦,说不准啥时候差小鬼来把你带走。你若不服老,活一天劳动一天,阳气刚刚,那阎王爷就会被你的盛气儿给唬住,不来管你,任凭你活着,能活多久是多久。俗话说,“鬼怕恶人”,阎王爷也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

  在我寓所不远处的一个小区,有个年逾八旬的老者,我经常见他四处捡垃圾,走路总爱小跑,忙得不轻。开始每次见到他,心里禁不住泛起阵阵苦憷:“偌大年纪的人了,还要靠捡垃圾卖钱为生,其子女实在不孝者也。”后经了解,原来他是国企退休职工,每月养老金好几千元,儿子是个不小的老板,家道富裕,儿孙满堂。儿子觉得父亲捡垃圾难堪,担心左邻右舍骂他不孝顺,就恳求老爸不要再捡垃圾了,咱们家不缺钱,你的养老金都在银行里存着,干嘛非要捡垃圾呢?你每个月捡垃圾也不过只能卖几百元,你不捡,儿子每月给你一千元。老人说:我捡垃圾就是为了卖钱吗?不是,我是闲不住!别的事情不会干,只会捡垃圾,不捡垃圾,我只能坐在家里等死,一个月都难活!儿子拗不过老子,只好任凭他到处乱跑。10年过去了,日前我见到老人,他反倒更精神了,看样子,活百把岁没有问题。

  脑力劳动亦然。譬如,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码字无异于生命的支撑。在我们国家,真正能靠写作养家糊口的人不多,至于凭写作发财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痴迷于写作呢?一般都是表达欲使然,或已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我本人就是个例子。虽在政府部门供职数十年,却仍把自己归属于写作者范畴。上世纪90年代初,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发表600多万字作品,退休后写作的初心不改。对于我来说,名和利已然完全失去诱惑,写作不过纯粹是一种生存方式。活着不写东西,就失去了活的意义。全家人没有不反对的,亲朋也一再相劝:“别再没完没了地敲电脑,该享清闲了。”

  其实,他们太不了解写作者的心理。写作者的一生,犹如沉浸于热恋中的男女,欲罢不能,欲离不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诗人聂鲁达说:“对我来说,写作就像呼吸一样,不呼吸我就活不成,同样,不写作我也活不下去。”这是他对记者问“假如你当选智利总统,还会坚持写作吗”的回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讲得更直白:“什么也不能毁灭好的作家,唯一能改变好的作家的事情就是死亡。”我国文学泰斗巴金病重住院不能写作以后反复表示:自己不能工作了,就是一个废物、包袱;长寿是一种惩罚。一再要求“安乐死”。

  著名作家贾平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问一个当时快八十岁的人,看你身体好得很,你最近都干啥了?他说他有他的计划,他最近还要准备做啥做啥。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他都一个人坐在书房里给自己订一年的规划,他现在已经订到一百岁了。他的规划不是说他在八十岁的时候就不做了,他是每一天、每一年准备干什么都列了一个表,一直列到一百多岁。

  十几年前,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杂文作家曾在《杂文报》上发文,对上了岁数的人仍然发表作品,表示强烈的不满,并言之凿凿地声明,待到自己退休以后坚决只字不写。这位老兄的初衷还是不错的,其意在希望老年作家不要与年轻作者争夺园地。然而,当退休轮到他自己的头上后,他并没有封笔,经常还能在报刊上看到他的文章。可见,人一旦上了写作的“贼船”,想“从良”也难,身不由己。

  有目标,有志向,爱劳作,即便百岁老人,依然年轻。真正的写作者,大都是这样的人。

  文/石飞

来源:红网

作者:石飞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28/451515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