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增”一“减”破解“文抄公”之问

来源:红网 作者:汪东旭 编辑:王俞 2017-12-29 00:03:05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以来,陕西神木县、郑州市金水区等地在宣传标语中出现其他地名“穿越”的情况。陕西神木县街头的文明宣传标语,开头第一句话竟是“爱国爱家,爱我长沙”。宣传标语的48个字与3年前长沙市发布的文明公约完全相同,被网友称之为“神木爱长沙”。一些基层的文件材料、领导讲话、宣传标语大量雷同,抄袭成风。所谓“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频频出现。(12月26日 新华社)

  以偷梁换柱、拼凑剪辑、复制粘贴为主要方式的“文抄公”现象,实际上并不鲜见,各行各业都一定程度存在。广告界文案、创意借鉴剽窃,网络文学格式化、模板化严重,大学生论文东拼西凑、移花接木,都属“文抄公”范围。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照抄现成的文稿,既节省时间精力,又能够规避谬误,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但如果严肃的公文写作沦为“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甚至闹出“神木爱长沙”这样的笑话,其背后的问题显然值得深究。

  身在行政单位,大多对公文写作避之不及。其根源就在于,文稿写作工作量大、难度高、要得突然。有的省级机关秘书一年需要撰写数百份文稿,平均一天一份。一份稿子反复打磨、数易其稿几成常态。有时当天收到上级文件,第二天就要求报送,工作人员为完成任务,要么加班加点熬夜撰写,要么索性东拼西凑蒙混过关。由此产生的红头文件,能落实多少、推进多少,不免要打一个问号。

  “文抄公”现象的背后,既有文稿撰写人员偷工减料的惰性原因,更有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文字政绩架空工作落实的顽疾。下级不注重因地制宜、细化工作、开拓创新,自然会将上级文件修修补补转发了事。上级不注重优化考评考核机制,仅仅停留在文字考核、报告验收这一浅层次层面,就容易导致工作流转简化为文字流转,“文字办公”的多了,也就成了促使“文抄公”现象的推手。

  破解“文抄公”之问,可以从一“增”一“减”两个方面下功夫。减的方面,要优化发文、精简发文,根治以发文代替落实、以文件转嫁责任的作风病。要从源头上减少对下级机关的文稿报送数量和频次,让下级机关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抓实干,投身具体的业务工作与为民办事上。增的方面,对于“规定动作”范围内的文字材料,要提高质量要求,多一些扎实思路、既定措施、实质成效、现实困境,少一些空话、大话、套话。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文稿写作是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单位的文稿水平,既关乎宣传政策法规、实现干群信息互通与情感互动等方面的成效,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一个单位的工作状态与工作形象。尤其在政务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渐成常态的现实语境之下,公众对党政机关的直接探知渠道便是微信、微博、政务网站等集中呈现文字材料的主要阵地。我们坚决反对文字政绩架空工作落实,强调以实干回应改革大局、回应群众诉求,更呼吁优化工作作风,切实提升文稿写作质量,以内容更实、情感更真、态度端正的公文材料彰显积极进取的机关工作面貌,求真务实助推各项事业迈步前行。

  文/汪东旭

来源:红网

作者:汪东旭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29/451627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