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广东湛江,针对258套公益别墅分配“搁浅”事件,当地出台别墅赠送方案初稿。初稿说明赠送对象方法等,以2013年登记人口名册为据,通过抽签等方式选房。(3月29日 澎湃新闻网)
事情经过已无需赘述,富翁出于真诚的返乡回馈,成了一趟恐不愿再提及的伤心旅程。舆论的喧喧扰扰中,一场富翁与乡邻“双输”的局面已不可避免。村民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却输掉了道德与脸面的最后一层底线;富翁赢得了舆论的支持和道德的胜利,却输掉了与乡土乡音最后的一点关联。
不必讳言,不管这些公益别墅如何分配,乡亲们对富翁的感恩之情不会有所增加。有幸分得别墅的,不会认为这是别人的馈赠,只会认为自己的争取终于换来了应有的果实;不幸未分得的,也不会想到是自己运气不好,没有中签,只会内心埋怨富翁房子修的太少,为人太抠,甚至有的村民还会质疑“抽签选房”的公正性。
事实上,村民有这些想法并不奇葩,趋利避祸本就是人之常情,永远不知足、争取利益最大化也是人性使然。无需道德绑架,在看得见的现实利益诱惑和看不见的自我道德约束之间,当地村民的选择其实代表了社会多数人的价值观念。
政府部门的及时介入,暂时平息了矛盾的激化,“抽签选房”也只是现实逼迫下的一种无奈之举,唯有采用这种相对公平的办法,让分房变得公开透明,才可能让这场闹剧般的公益行动收场谢幕。
越是这般,越感心酸。当公益行动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却要受到世俗因素各种牵制的时候,以后还会有多少人敢真心投入?也难怪刘强东在谈到该事件时,说了一句“农村太复杂”。做好事也变得如此谨慎,算不算一种悲哀?
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富翁们“发迹”过后,都选择回乡行善,有的捐钱捐物,也有的发展乡村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动都应得到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在当下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越往后越需要这些新乡贤不遗余力的帮扶,通过各种途径带领贫困地区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如果让善行被“贪念”所绑架,只会阻碍乡贤帮助乡亲的前行脚步。
由此,湛江别墅分配事件具有十分现实的“标杆”作用,分房不是重点,让“善行有善报”才是当地政府部门更应考虑的事情,否则,那些“谈钱不谈感情”的乡亲,只会亲手剪断乡贤与乡村之间最后的“亲情线”。
文/陆仁忠
来源:红网
作者:陆仁忠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