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初心》这部作品,作者写得激情洋溢,我作为一名读者读来,也是备受震撼,感慨万千。首先有一种痛彻心扉之感,为书中写到的以桑植红军军嫂群体为主体的那么多的红军家属的凄苦悲惨的遭遇。当然,更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和崇敬,为她们对当红军亲人的爱,对信仰的忠贞和坚守。
这部作品,是作者余艳扎实深入生活的收获,也是充分体现了女性写作特点的一部作品,对于情感的刻划,心理的描绘,都是十分的深入和细腻,呈现出一种非常丰满的状态。这部作品的强烈的感染力,我觉得与这些方面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她用现场感画面感非常充分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系列的人物,展现了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如在丈夫贺锦斋牺牲后守候六十多年的戴桂香,身怀六甲、用床单兜回被碎尸的红军丈夫回家安葬的陈小妹,全家八口全被杀害、自己为护红军也跳崖身亡的汤小妹,还有两船被土匪劫持的红军女儿队队员,等等。看了这些真实的经历身世之后,心中有一种绞痛的感觉。但是恰恰因为这些苦难,进一步反衬出她们信仰的坚定和彻底。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生动的描写,有力地表达了守望初心、坚守信仰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明明写的是历史题材,但是却分明具有极其鲜明的现实意义。
这部作品结构上也是颇具特色。它以老红军殷成福一家的命运遭际,作为主要的叙事脉络,然后穿插进别的红军家庭或红军个人的身世经历,相互映照。叙述也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正叙、倒叙和插叙相互结合,这比那些完全线性的叙事方式更能够吸引人。此外,写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家庭,也不是一下子写完,而是这里写一部分,然后留下来到
另一个章节,或者另一个主题下,时隐时现,时断时续,相互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种结构方式,让人读来感觉不单调,有一种跌宕起伏、繁复错落之美。
另外有一点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就是她充分调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包括小说的手法,不少地方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段早已经过去了的历史。这种情况下,要让作品生动感人,就需要作者能够设身处地,以一种同情心,想象在当时那种特定的环境下,我们的主人公,这些红军家属会有怎样的心理情感状态,所以我觉得调动想象是应该的。不是说可以这么做,而是针对这样一个题材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是必须要这样做的。重要的是要看这种描写是否契合了人性。我觉得作者对所描写的这些人物的情感、内心世界的把握,总体上是真实和准确的。
还有一点很突出,是这部作品写出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和色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是革命者,既有坚守理想、献身革命的共性,同时也带有各自出生成长的地区的地域文化给他们生命打下的烙印,带来的影响。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是湖南人的性格特质,这一点在书里都有很充分的描写。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写辣椒,既是写实,也起到了比兴的作用,用来比喻“血里淌辣素、性格印辣魂”的湘女,这些忍辱负重、不向命运低头的红军军嫂,让人感觉真切生动。还有一点是援引了大量的当地民歌,它们对故事的进展,也起到了一种类似修辞中的互文的作用,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想来应该是作者对于她笔下的每一个故事素材都十分珍爱,不忍割舍,所以感觉到有一些地方稍嫌芜杂,缺乏进一步的提炼裁剪。我能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但是在创作中,显然首先还是应该遵循艺术的内在规律,以期获得更为出色的表达。
作者简介:彭程,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艺部原主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等。曾担任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
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漂泊的屋顶》《急管繁弦》《在母语的屋檐下》《第七只眼睛》等数种。曾获中国新闻奖、报人散文奖等。
来源:红网
作者:彭程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