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及《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日前正式出炉。按照计划,到2020年,全省所有市、县(区)都要进行智慧学校建设。而随着智慧学校建设在全省的推进,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将被彻底颠覆。记者了解到,基于线上线下作业测评系统,智慧学校将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4月21日《安徽商报》)
智慧学校建设对于教育而言无疑是天大好事,可以让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形式更新颖,教学方法更丰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密切,教学时空更灵活。但是再智慧的学校也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不可能是对教育传统的颠覆,认为智慧学校是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方式的彻底颠覆,也是教育不可接受的。因为学校教育主体归根结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通过授业解惑与言传身教,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任何高智慧的机器都无法替代教育者完成育人这一伟大复杂工程,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比如学生作业批阅,如果不在由老师担任裁判,而交给机器自动完成,就等于将作业批阅这一重要环节的主动权交给了高智能的机器,教师成为局外人,就是想机器替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作业批阅就应该属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然而自古以来,学生作业有属于教学相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可以获得新的体验与启迪,透过学生作业形成新思考,用这种新思考去指导教学;可以发现学生独特视角与创新之处,这些视角与创新教师未曾想到,参考资料未曾提出,教师可以凭借作业发现学生潜能;教师批阅作业,等于是师生的心语交流,教师不仅可以从卷面书写、解题思路、解题过程来判断学生学识水平,还可以据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思想动态,有利于教师实行个性化教育。教学相长不能缺失教师批阅这一环节,而机器批阅就让这一环节失掉,对教育不能不说是一大硬伤。
对待学生作业,我们不仅要检测结果如何,还要检测过程如何,同时要在检测中具体掌握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甚至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态度,而这些批阅作业的机器永远无力办到。作业测评系统,只是按照事先的编程来判断学生作业,再完美的智能系统也不可能因人而异,不可能形成教师批判的思想与思维,不可能将学生个性化问题洞察,机器批阅得出的结果信息重点在于答案正确与否,在于作业存在的共性优点与问题。这个结果信息相对于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撰写的阅卷笔记存在的劣势不说自明。教师批阅作业虽然很辛苦,但对教学指导价值却很重要。许多老师即使很忙,在批阅作业时总要亲历所为,绝不愿别人代劳,就是为了更好开展教学,可以有的放矢。让机器批阅作业,让教师不能真实掌握学情,这样批阅有何意义?
学校搞集中质量检测,任务重、时间紧,完全可以使用;拓宽视野课外练习与学生自愿的加餐练习,不必再麻烦老师。但是作为课堂的最基本练习,还得仰仗教师亲自批阅,相信负责任的教师也会乐此不疲,毕竟这些批阅有益于教学。如果连课堂练习批阅也交给机器完成,那就是地地道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老师节省了点时间,却让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真实状况,这不是教育需要的结果。
文/刘和平
来源:红网
作者:刘和平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