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洋城区向南走十多公里,便是新灯村。这是一个有黄瓜种植传统的农业村,许多村民都会在麦收之后,种一季黄瓜,以获得更加丰厚的收入。同时,这也是一个有42户贫困户的贫困村,其中有10户左右种植黄瓜,以贴补家用。(5月5日澎湃新闻)
今年,年近花甲的沙洋县新灯村苏中文,人生头一次把黄瓜卖出了“从未有过的低价”:0.7元/公斤。但是,还是没人来买。近年来,农村像这类农产品滞销的报道确实是时有所闻。而且这类滞销农产品的遭遇都是大同小异,那就是当地的干部了解情况后,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救火队长”。或者通过网络,或者通过“朋友圈”,或者通过四处求情,最终让农产品销售出去了,群众的收入增加了,皆大欢喜。
此次也正如大家想象的一样,群众的黄瓜滞销情况被新灯村的包村单位,沙洋县妇联的干部们了解后,为了让瓜农减少成本支出,沙洋县妇联的干部便在沙洋县巾帼志愿者群、微信朋友圈里推荐,联系身边的朋友。在沙洋县妇联的协调帮助下,事情有了转机。昨天晚上,巾帼志愿者群里信息响个不停,来买瓜的人络绎不绝。到今天为止,苏中文家卖出了1500多斤黄瓜。
这又是一次面对滞销的农产品,干部化身“救火队长”,通过唤起社会大众的爱心,从而让滞销农产品销售出去。笔者在为贫困户群众苏中文一家庆幸,也为当地妇联干部爱心点赞的同时,忽然萌发了一种担心。如果农村群众的农产品销售都靠社会的爱心来解决,这恐怕有违市场规律,也一定不可持续。长此以往,更可能助长农村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让他们更难适应市场,这对他们的脱贫致富来说,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事实上,分析一下近年来农产品滞销事件,菜农果农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多,是造成农产品滞销的重要原因。种什么、种多少大多属是“跟风”而为,种对了赚一把,反之则白干或赔本。此次农村群众的黄瓜滞销,如果笔者所料不差,一个是他们选择的品种存在问题,第二个是他们的产品种植技术存在问题,如果推行大棚种植,或者地膜覆盖,让农产品错峰上市,哪里还会出现这样的价低还滞销的情况。
如此看来,干部与其被动地当“救火队长”,还不如未雨绸缪,在农村群众种植之初就去帮助他们,从品种的选择到农产品的栽种、管理、销售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这不但能够解决农村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而且还能让他们卖一个好价钱,何乐而不为?
文/江文
来源:红网
作者:江文
编辑:张兴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