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贵州省农委核发我省首张限制使用农药经营许可证。至此,我省将对限制使用农药实行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和溯源管理。这是国务院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省强化农药经营许可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经营秩序的一项重要举措。(5月29日《贵州日报》)
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质量有保证。这是贵州省有关部门给农药经营、销售、使用制定的新规矩。国务院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发布了一批“限制使用农药名单”,从维护农业安全的角度,从维护舌尖安全的角度,对农药使用进行了限制。尤其对一些存在餐饮隐患的农药的经营进行了限制。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情。然而,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也出现了问题。尽管说名单已经发布了,可是并不好监管,也不好进行约束。为何出现了这种情况?道理也很简单,由于长期以来,农药的经营和销售体系并不明朗,很多社会人员都在销售农药,就连村里的小卖部,也可以销售农药。这其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获得了销售资格的,一种是连销售资格都没有的。
从目前的农药经营体系来看,在这种混乱的经营体系之下,即使是有了国家层面的“限制使用农药名单”,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经营单位,面对如此众多的种养农户,也是很难监管的。规范农药的使用,不能指望一个红头文件,必须要实现可操作性、可管理性。
如何给“乱象纷纷的农药”戴上紧箍咒?贵州省的有关部门进行了研究,他们制定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质量有保证的管理模式。一个方面是,进一步整合经营部门,不能“谁想销售就销售”,尤其是“限制使用的农药”,实施了经营许可。获得了经营许可之后,才能销售“限制使用的农药”。
另一个方面是,实施了“实名购买农药”制度,种植户、养殖户,要依据自己的种植规模、养殖规模,进行农药采购,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合理化使用农药”的管控,纾解了“过度使用农药”的情况。
“实名购买农药”,不仅可以控制使用量,而且可以实现追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查哪个环节,以便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农产品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药的问题。在这个健康诉求、生态诉求浓烈的时代,是该给农药使用戴上紧箍了。“实名购买农药”,开对了治理舌尖隐患的药方。
文/郭元鹏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