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女大学生车站救人的事引发网友热议。19日,辽宁锦州南火车站,一81岁老人突然倒地不起。听到求助广播后,正在等车的锦州医科大学学生丁慧立即冲到老人身边,跪在地上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最后成功将老人救醒。(7月22日中青在线)
不过,此事在舆论场却引起了两极的评价,一方面是点赞声,另一方面则是质疑声。点赞声大家都能理解,其见义勇为,并成功救人确实值得赞赏,那质疑声何来呢?原来,有很多细心的网友发现,该学生“救人时动作不规范不标准”,有的网友甚至还发出了更恶毒的攻击言论。
在当下的舆论场,这种声音自然会受到反噬,毕竟结局是美好的,精神是可嘉的,相比之下,细节层面的不规范等小问题,就常理而言,确实没那么重要了。这种思维没什么问题,这种反噬也可以理解,甚至带有着一定的“正义光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网友那些质疑声音,就应该完全否定。当然,恶毒的攻击言论是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它们就是错误并应该被批驳和摒弃的。而急救的动作不规范问题,是关系到专业层面的,其确实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值得理性审视。
还要认识到,在此次女学生救人事件中,救人的精神和不规范的专业操作问题,是共同存在的。而面对这份精神与专业的现实抉择,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侧重点的把握与平衡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毕竟哪一方都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疏解矛盾与争议,只有进一步厘清这份精神与专业的关系,才能找到相对科学合理的答案。
精神方面无需多言,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救人”的精神都是不可玷污和亵渎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质疑专业细节问题,是对“救人”精神的玷污与亵渎吗?这一点恐怕还值得商榷。毕竟放在现实情境中,对专业细节的追求,凸显着对“救人”质量与效果的高要求,这进一步体现的是对生命的重视和敬畏。所以,有这种质疑的人,并不是“杠精”,甚至还与女学生的“救人”精神,殊途同归,在现实中相契合。
很多人认为,在“救人”精神之下,强调专业细节,是多此一举,吹毛求疵。但若换个角度想,这种思维便不成立。怎么说呢?如果恰恰因为专业细节的操作不规范,没有将老人救回来,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怕是舆论又会一边倒地强调专业细节,强调生命至上,而“救人”精神恐怕也会湮灭在众人的口水之中了。再者,完全从专业层面来说,如果动作不标准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心肺复苏无效,也有很大可能性造成当事人救不回来,这一点也需要明确。专业细节的重要性,便也不言自明了。
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将精神与专业分开来看,一码归一码,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互相干扰,而是应该明确并理性认识两者各自独立的正面意义。
当然,还要进一步明晰,两者的本质不仅不冲突,还能寻求一定程度的兼顾。说白了,在肯定救人精神的同时,也要对专业细节进行警惕和反思,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否认,而恰恰是一种认同,甚至是一种补充。
那如何兼顾呢?其实完全可以在宣传女学生救人事迹与高尚精神的同时,指出其动作在专业性上的不足,并给予相应的纠正,让公众在感动的同时,也能获取正确的急救知识,岂不是一举两得?还有,当事女学生也不必过于纠结网友们的质疑声,更不必因此影响心情,把其作为一个激励自我、提升专业本领的机会,使得自己与更多人,在将来都能兼顾“救人”精神与专业本领,岂不美哉?
文/默城
来源:红网
作者:默城
编辑:张瑜 实习生 程昱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