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习惯性怀疑伤信心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全林 编辑:张瑜 实习生 邓琛 2018-08-13 15:24:21
时刻新闻
—分享—

  河南省纪委监委发布关于网络反映“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问题的调查结果通报:不存在他人模仿高考考生笔迹作答和调包现象。(8月13日《大河报》)

  河南四考生怀疑自己答题卡被调包事件,“靴子”全部落地了。省纪委的通报非常明确,经过笔迹鉴定,三位(另一位已承认答题卡是自己填写)考生的答题卡都是自己填写,并不存在调包。公众关注的一些细节,如答题卡上的涂写,也是考生自己所为。

  调查结果印证了很多网友的分析。事前有不少网友认为,这种事当不得真,更不值得跟着起哄。从常识判断,调包答题卡需要从上到下调动一个庞大的团队,难如凡人登天,几无可能。选择此种作弊方式,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试图作弊的人会傻到这地步吗?

  笔者不愿相信家长和考生故意撒谎。多年来,由于一考定终生的巨大的精神压力,高考前后的焦虑已成为普遍现象,出现成绩落差衍生出各种猜想不足为怪。答题卡上是不是自己的字迹,二维码图案对不对头,在焦虑的状态下,出现判断力和认知上的误差,似乎在情理之中。

  考试的本质就是一个淘汰方式,公平性是其必然要求。即便现实还找不到事实公平的路径,那么程序公平是必须要守住的。这些年来,由于严密的程序设计,应该说公务员招录和高招这两大国考获得的公众认可度是较高的。每年的高考招生,都高悬追责利剑,不敢有半点懈怠。纪检监察部门严格监督,宣传、公安、工信、保密等部门齐抓共管,教育招生部门精心组织,在考试、评卷、录取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政策和程序进行,再加之信息技术的充分引入,为高考的安全与公平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不是想作弊取巧的人没有了,而是防范的技术和手段高明了,诸多无孔不入的“孔”被堵上了。针对“试卷笔迹”“二维码”问题,先前就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可能出现“狸猫换太子”这种情况。考场监控视频可看清卷面字迹,试卷和答题卡在启封、发放、回收、押运、入箱、封箱、出库、扫描、识别等环节均有操作程序规范,全链条实时监控。唯一性、一次性的个人信息条形码,事实上也没办法被摘下来重新粘贴。在网上评卷,由机器阅读识别的条件下,技术上要求条形码与手写个人信息必须具备一致性,这是操作人员无法变动的。答题卡扫描时,双面校验识别信息与事先存储在数据库的信息多方对证无误,才能过机。没有感情的信息技术,把作弊封杀了。

  高考公平无疑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进步的推进器。如果高考公平走样了,社会信任也就差不多塌台了,人才选拔机制也就散架了。因此,维护高考公平不仅是公共部门的自觉,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所愿。如果动摇了高考的公平性,或者因为成绩没达到期望就习惯性怀疑高考的公平,就会严重打击孩子们奋斗的信心,到头来害己没商量。

  有网友认为这四位家长带了不好的头,会诱发盲目举报成风,浪费公共资源。笔者不以为然,这种省级层面的调查,客观上只能增强高考体制的公信力,会促使社会更加相信现行高考选拔机制的公正性。以后再出现怀疑答题卡被调包的事,公众不会轻信,家长也不会再轻信。

  文/张全林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全林

编辑:张瑜 实习生 邓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8/13/470447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