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严查“车轮上的腐败”需善治

来源:红网 作者:鱼予 编辑:田德政 2018-08-19 20:45:31
时刻新闻
—分享—

  “全市已有10642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主动说明情况并退款4610万元,70多名党员干部受到诫勉谈话或纪律处分。皇姑区公务加油卡数量由原来100多张减少到20多张,有的单位公车油耗量降低40%……”今年3月以来,沈阳市纪委监委聚焦群众关注的违规使用公务用车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监督工作,对2015年以来全市范围内的公车私用、私车公养问题进行梳理排查,对违规使用公务加油卡这一隐性“四风”问题开展专项治理。(8月17日新华网)

  “车轮上的腐败”,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公务车原本具有公共性质,目的旨在提高公务人员的行政效率。但在一些党员干部的眼中,公车却成为了特权的延伸。而由于公务车开支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审计等环节,也为公车腐败造就了便利。严查“车轮上的腐败”,专项治理违规使用公务加油卡,无疑是整治公车腐败的良药,但笔者以为,严查“车轮上的腐败”不仅需要良药,同样需要善治。面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可以有,别把专项整治当成一劳永逸的和“脚痛医脚头痛医头”时令性工作。

  依照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两个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诚然,因时因地不可能立竿见影和“一刀切”,但也正是这个改革与个别既得利益的矛盾,才有了公车改革在个别地方“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打擦边球”的诸多怪象。才有了油卡轨迹跑偏的怪象。

  事实上,“车轮腐败”本质就是“权力腐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变种。其实,对公务车辆配备范围早已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级别高低只要手握一定权力的官员,拥有专车的情况并不鲜见,仿佛没有专车就不像个“官”。专车既是权力象征,也是既得利益的体现。为此,无论公车改革的文件五花八门堆摞成山,还是措施花样繁多,却总是不缺乏违规使用公车新闻热点,并且升级换代不断,队伍日渐壮大。监督不力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但违规成本过低,缺乏有效的善治才是关键所在。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治标需治本。严查“车轮上的腐败”,不妨进一步健全完善公车规范管理使用的制度。如科学规划财政经费预算,严把公车使用费用支出关;完善公车使用登记、节假日封存停驶等各项制度,做到不留漏洞、不开“后门”;加大公车使用情况等信息公开力度,强化日常监督;建立完善内外并举的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设立媒体曝光台,使公车私用行为无处藏身;采取在公务车车身上印制“公”字标记等措施,提高其可识别性,便于媒体、群众监督;加大对公车私用行为,一经发现,严惩不贷,让那些对公车使用存有私心的领导干部彻底“收心”。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这一切必须落到实处。

  “车轮上的腐败”再证作风建设任重道远。同时也给相关监督部门警醒,如何及时堵住这个“车轮腐败”漏洞,千万别因按下了“公车私用”的葫芦又浮起油卡抛锚“瓢”。笔者以为,只要强化“不敢”的震慑,扎牢“不能”的笼子,增强“不想”的自觉,把良药与善治同向发力、同样给力,那么,“官念”一改,病根何愁不除。

  文/鱼予

来源:红网

作者:鱼予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8/19/470953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