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微信公号8月24日消息,平时我们在医院就医时会看到“老年人优先”“军人优先”的字样,但沈阳一家医院贴出了“高层次人才优先就诊”的告示。对于这一规定,网友们吵翻了。
网友的质疑主要集中体现在对规定“公平性”和“公开性”的追问上。一方面,军人、老弱病残孕等群体可以享受优先就诊,是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但在公众看来与普通人并无差别的“高层次人才”也能享受优先权利,难免令人感到有些不公平。另一方面,每座城市的“高层次人才”颇多,又不是公众人物,大家并不一定认识,给他们开“绿色通道”会不会被人钻空子,滋生“人情号”问题的发生,谁也无法担保。
这些质疑实属正常,在公众越来越重视社会公平正义的情况下,越是细节的小事越是能激起公众的“较真”,而这也是维护公平公正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么,该不该为“高层次人才”开通“优先通道”?笔者认为,这样做并无不可。
近年来,各地方纷纷出台召才引才政策,给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配套服务也是其中一项内容。不少地方早就出台过类似于“高层次人才优先就诊”的政策,即便在沈阳,在2017年出台的《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也早有明确,“开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对顶尖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可在该市范围内省、市属三甲及以上医院享受优先诊疗服务。”
之所以各地方政府会出台这些政策,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为人才创造更舒适温馨的配套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二是做好人情关怀,让人才对城市更有归属感,激发人才安心工作、干事创业、建设城市的“主人翁”意识;三是为人才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把更多心力用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实现人尽其才。
人才的难得在于数量的稀少,尤其是各地方政府都在“发大招”抢人才的当下,已不能再简单以“钱”留人,更重要的还要用“心”留人。给人才就诊“开绿灯”其实并没有任何给人分等次、搞歧视的意思,无非是政府以诚待人才、真心留人才的官方姿态而已。公众真没必要对此过于纠结,社会的资源始终还是以服务大家为根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会发生改变。
当然,权利与义务始终同向而行,政府给人才创造一些相对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人才也必须学会感恩,只有以更加出色的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努力为公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样才对得起这份尊重与真诚。
尊重是相互的,理解也是相互的。公众对政策的质疑是出于公心的诘问,理应得到政府的正面回应,政府对于人才的关心和照顾,同样需要公众给予理解和支持。唯有这样,一座城市才能更加和谐稳定、更加凝心聚力,也更具竞争实力。
文/史俊逸
来源:红网
作者:史俊逸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