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查伪应成学术称号评选的前提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田德政 2018-10-28 16:26:04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的报道,引发各界关注。梁莹今年39岁,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2017年入选中组部“万人拔尖青年人才”。据报道,自2005年始,梁莹在国家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100多篇,但至少有15篇论文涉嫌抄袭、一稿多投等。最近,梁莹的论文被全部撤稿,神秘消失,网上已无法查找,其中包括她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媒体曝光后,南京大学已表示要彻查。

  近年来,高校教师涉嫌学术不端并不鲜见,媒体时有披露。但像梁莹那样,短时间内发表如此多学术论文,荣获如此高等级学术称号,有如此多论文涉嫌作假,又能成功把嫌疑论文全部从网站“抹掉”,则十分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此事是被媒体记者揭发的。记者用最简单的方式,在网上搜索就核查出梁莹至少15篇论文有问题。十三年来,梁莹从硕士读到博士,从苏州大学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从入选江苏“青年社科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到入选中组部“万人拔尖青年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一路“过关斩将”,成了同龄人“羡慕嫉妒恨”的佼佼者。

  梁莹多次参评高级职称,多次参加权威学术称号选拔,多次荣获高等级奖项,其学术不端行为何以蒙混过关?事实上,所有严肃的学术评选活动,都毫无例外地拒绝学术不端者,只不过大多数评选只要求参评人作出书面承诺即可。核查一篇论文有无不端嫌疑,并不复杂,只需在网上一搜,就能发现诸如梁莹论文的“内里乾坤”。问题的关键是,现有的高级职称、学术称号评选制度,没有刚性要求核实参评者学术论文的合规性。试设想一下,假如任何一个评选活动把论文查伪作为参评的前置条件,梁莹涉嫌论文造假早就该被发现,不至于蒙混至今,造成恶劣影响。

  经过多年改革,我国职称评定和学术称号选拔机制不断完善,许多优秀人才因此脱颖而出,被委以重任。但是,毋庸讳言,梁莹涉嫌学术造假且能长期“潜伏”,并用以评定高级职称,获得全国性荣誉和优厚待遇,凸显目前的选拔机制仍存短板。

  笔者认为,在论文仍然是衡量学术水平重要条件的当下,有必要补上制度短板,将论文查伪列为前置条件,对参评者提供的每篇论文必须进行合规性审查,并以此确定参评资格,最大限度地将学术不端发现、阻断在早期。只有这样,才能震慑潜在不端者,减少学术造假发生,维护学术荣誉的严肃性。

  文/徐林生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0/28/476113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