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块屏幕终究只是一块温柔的补丁

来源:红网 作者:宛瑾 编辑:田德政 2018-12-14 23:50:1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两日,《这块屏幕可能会改变命运》一文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不久,就引起了公众对于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的广泛关注,教育均衡的问题成为了年底的舆论焦点。在我看来,与其说这块屏幕像改变命运的井口和绳子,不如说这块屏幕是一方小小的、温柔的补丁。

  它小,因为它覆盖面有限;它温柔,是因为它的确给某片单薄衣衫下的肌肤带去了一丝温暖;但它本质上终究是一块补丁,当我们被它带来的暖意感动的同时,必须要思考的是,这块补丁为什么存在?又如何看待其存在对教育均衡化的意义?

  网校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学子体验到成都七中的优质教育。作为“被直播”的成都七中,教育资源相当丰厚,从直观的师资来看,光是省特级教师就有24名(2017),还有100余位硕士学位和教育学硕士课程结业的教师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而反观作为“远端”的其他学校,虽然不乏在当地数一数二的高中,但资源配置就相形见绌。以报道中的禄劝一中为例,百度百科词条里显示其中学高级教师数量为23,中学一级教师2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仅为6人。“此端”与“彼端”的差距不言自明。

  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一度大力推行重点学校的建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后遗症就是资源分配不均,并且短期内难以改变。即使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禁止办重点学校,小学和初中的重点班、重点学校依然名亡实存,而高中教育本身就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内,这就更加模糊了社会资源向重点高中集聚的不合理性。

  网班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局面,我们能够看到,“16年来,7.2万名‘远端’学生,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在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16届文/理科毕业短片《致我们终将离开的网校》中,“远端”的学生真诚地感谢屏幕那一端的七中老师和同龄人。200多所学校的网班学生与成都七中的同学一起享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有的学校本科升学率最后涨了几倍乃至十几倍。

  数字是雄辩的,但要将这些成效完全归功于“异地同堂”的网校,看不到其背后的合力。就显然将统计结果抽离了社会背景,是缺乏“社会学想象力”的表现,也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推行。

  升学率和名校入学率的提升绝非是这一块补丁就能带来的,还有其他很多配套实行的政策和难以量化的主观因素。前者诸如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加分政策,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面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等;后者诸如老师的努力,比如禄劝一中的网班班主任杨文权,一心教学,常常凌晨一两点才结束工作,2018年高考他有2名学生考取了清北。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目前对于远端的学校而言,能进本校的网班,参与优质资源的分享最后乃至改变个人命运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当我们为这一小群人的际遇庆幸时,也有必要警惕“重点班”“重点学校”支配格局因此而更加牢固。如何将更多的学生纳入教育均衡的大厦,这或许是教育均衡化改革所需要着重探索的问题,也是这块“先行”补丁的意义所在。

  屏幕的存在是发人深省的,这块温柔的补丁带来暖意的同时,更昭示着教育均衡化改革的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文/宛瑾(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宛瑾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2/14/479337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