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在贵州、云南等地调研了解到,公车改革在具体落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适感”,出行不方便、补贴难报销、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在基层表现突出。(1月13日《半月谈》)
全面推行公务车制度改革,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遏制“车轮上腐败”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消减了公车数量,节约了车辆购置、运营和维护方面的经费,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维护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车改革改出新气象、新风貌同时,也确实带来新问题。如:公务交通补贴不合理、不公平,一些地区基层办事人员除公务员外,大多数办事人员没有一分钱补贴,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公务出行不方便,公共交通大多无法到达村组,下基层成了一些机关单位的“老大难”;老少穷边地区工作半径大,车补又太低,开私车下乡,一个月车补可能还不够油费支出;私车公用现象越来越多,拼车出行成了办事人员首选,但其中蕴含的安全风险责任,还未引起重视。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一些地方车改方案考虑欠周、“一刀切”落地所致。车改涉及面广,关乎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切身利益,也关乎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一省份各市县情况也不尽相同,要让车改政策落地,务必要深入调研,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方案,切忌简单化照搬硬套上级或其他地区政策,“一刀切”推行,这种车改政策难免出现“水土不服”。
要减少车改过程中的“不适感”,关键是政策落地要精准。在把握公车改革政策总目标、大方向的前提下,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因城、因县、因乡施策,像精准扶贫一样,精准落地车改政策。要及时处理车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该纠偏时纠偏,该“打补丁”的“打补丁”,不必追求政策落地的“大一统”标准。
从车改存在问题看,当前有必要扩大交通补贴人员范围,适当向基层人员倾斜,降低补贴金额级差。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提高经常下基层办事人员的车补标准,鼓励他们拼车出行,并为此制定配套规定,适当分担车主费用,解除车主的后顾之忧。公车改革就是要避免有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占尽公家便宜;但让老实人吃亏,经常性地自掏腰包办公家事,也不符合车改政策取向。车补不够油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车改政策已到了该纠偏的时候了。
文/徐林生
来源:红网
作者:徐林生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