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研遇上“红辣椒”,一段情缘从此开启

来源:红网 作者:陈佩玲 编辑:田德政 2019-01-22 16:53:54
时刻新闻
—分享—

  冬日清晨,长沙的大街小巷落满阳光。手中捂着热乎乎的豆浆,一边和小伙伴聊着日常,十分钟左右便到红网办公主楼。2019年1月22日,是我在“红辣椒”评论正式实习的第九天。

  不知不觉中发现,考研竟已过去满一个月。今日捏出时间敲下这些字,是我在考研期间与“红辣椒”不得不说的故事。

  初次认识“红辣椒评论”是去年三月新传考研学长学姐发的考研经验贴。新传院校考研中十之八九考实务,实务则以消息、评论居多,所以经验帖十之八九都推荐了“红辣椒”公众号,作为一名与新闻传播结缘的学子,我开始以考研学习为目的关注“红辣椒评论”。说来惭愧,我的新闻评论写作练习得并不多,针对热点新闻动手写时评很重要,但总觉得自己能掌握的学习时间很少很少。没有特殊作业安排的情况,我便尽量在固定时间看看别人的评论,立意如何新颖,论述如何精当,论证如何准确,尽量用更少的时间了解更多的东西。

  再回望考研的那段时光,“红辣椒”不仅是我的新闻速取渠道,也是我专业知识的必备粮仓。之后也关注了许多评论类的公众号,关注得太多就会与自己所拥有的精力形成反比。对“红辣椒”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作为我置顶的公众号,在有限的时间里出现的频率高,每天早上打开订阅号就能发现它依然保持着固定规律——于零点过几分推送的新消息。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不选择晚上九点左右的浏览高峰期,而是每天凌晨推文,觉得小编也真辛苦。后来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上说:“红辣椒”的审稿很及时,而且发稿时间是在凌晨,这既能够充分地保证文章的时效性,又基本不耽搁未作者稿件的时机。这种敬业精神和人性化的安排是极为可贵的。相比之下,有些评论网站一两天的审稿期,这对于在时效性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的时评文章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因一旦死稿,基本就没有它投的必要了。

  “红辣椒”是一个接地气的平台。知名时评人曹林在其著作《时评写作十讲》中讲到:“红辣椒评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坚定的草根性”“让更多的草根表达发出声音”,红辣椒评论坚持观点自由多元开放,讲求原创,以宽松的准入门槛来活跃评论写作的氛围。公众号“传媒志”也有同感:“红辣椒评论门槛比较低,大神却很多。”但正是由于门槛低、观点表达各异,也会有一些文章观点出现情绪化倾向或者对同一事件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也常常招致非议。如“红辣椒评论门槛太低了,阿猫阿狗都能发评论,容易把你带跑偏。”此类误解也在所难免。公众号“广外mjc”谈及考研经验时总结道:红辣椒评论很多都是学生作品,有质量很高的很值得借鉴的,也有观点偏颇的,取其精华即可。

  几天前,“红辣椒”公众号的首栏《官员在过期疫苗大会上大笑,先别急着‘以表情取人’》与二栏《‘接访大笑’不说幸灾乐祸,至少有几分冷漠无情》,不少网友因为对官员形成了已有的刻板印象,留言大多攻击首栏评论的作者与内容,而相比之下,二栏的评论符合常规思维观点,留言区则显得“风平浪静”。与“红辣椒”张瑜老师交流的时候他说到:“只要你的文章能够自圆其说,我们一般都会给你一个发声的机会,我们鼓励争鸣,包容不同的观点,因为‘真理愈辩愈明’。”

  红网理论评论中心主任王小杨也曾有解释:“选择多个角度,编发不同观点甚至是对立观点的评论,引导广大网友反思,透过现象认清本质。”

  不同文章内容的观点虽然不一,但总会有值得欣赏借鉴的闪亮点,因此这也激励我去了解学习更多。“红”与“辣”并不是“红辣椒”值得一说的特色,因为这是它本该有的内容。要说特色,我认为就是红辣椒评论官网主页所说的:“用一面看不见的网络旗帜集聚思想大军”,发声不论身份。

  高校学子占“红辣椒”作者群很大比重,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红辣椒”更是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表达己见的舞台。

  值得一提的便是其贴近学生的专业性活动——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自2015年9月红网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开办至现在已经是第四届。从赛事结果来看,参赛学生遍布全国各地高校;从影响来看,范围波及高校课堂教育甚至学术界。

  昨天在“红辣椒”邮箱中发现一篇有趣的邮件,主要内容是学期开设新闻评论课程,老师要求到期未必须要发出3篇评论,不然就得挂科。老师极度推崇“红辣椒评论”,但投稿十几次一篇也没发出来,希望编辑给一点写下去的动力。随后翻阅资料才知道,郑州大学、重庆大学等一些高校均将学生在比赛中的发稿数量纳入了课堂考核,除此之外,华中科技大学专门针对在“评论之星”选拔赛中获奖的学生设置了学分奖励机制。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评论家马少华说:“红网的评论之星选拔赛举办以来,确实对新闻评论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是:学生的作品走出了课堂,公开地展示和传播,对于学生的写作热情是一个很大的促进。还有一方面是,大赛为我这样的评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生作品案例。实际上,我已经在把这些大赛获奖的学生作品引入到自己的讲义之中了。”

  由于考研,我没有参加比赛,也有部分原因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深感遗憾。但作为读者的我收获也颇多,优秀的作品让我发现更多同龄人富于内涵的思想、更多独特的个性表达,这,未尝不好。

  去年的夏季格外炎热、漫长,但是在吃完第四只冰激凌的时候,恍然连九月都已经结束,一眨眼就是国庆小长假。十月份的校园秋意渐浓,朋友圈里晒出的旅游风景与美食照片让我感受到假期的美好。而对于新传考研儿来说这是一个该着急准备练习新闻实务的月份。

  也不记得是十月的哪一个晚上,从自习室回往宿舍的路上。考研人特有的敏感使我打开“红辣椒”微信推送《贫富贵贱,谁家孩子考研都有正当理由》,“考研,如同曾经的高考,有人靠它改变命运,有人选择它追求跟高品质生活。”热评留言第一是:“新传考研儿冲鸭!”像我一样,许多的新传人都在关注着“红辣椒”,也打开了这篇文章。

  后来,偶然与非偶然中看到“红辣椒”更多的文章,慢慢的觉得“红辣椒”一直是我前行的坚定的支持者,突然就很憧憬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变成被别人仰望的大咖,或者去变成一个接触大神的人,就像自己现在看别人的时评,未来的某一天别人也能拿着手机看到我的作品。

  12月24号,早上六点自然醒来,生物钟真是可怕得很,之后没再睡着,积了九个月的疲惫也没能让我立即起床洗漱。打开微信取关了十几个与考研相关的公众号,留下了几个新闻类与专业辅导机构的。没有什么不舍,因为许多公众号充斥着离别,我本不爱矫情。

  再忆起最后一堂考试的感觉便是采访策划题写到手发麻。铃声一响,初试真的结束了。实务考的虽不是评论,但是也没有什么感慨了,只是很想谢谢“红辣椒”。从来没有投过稿,但是很感谢“红辣椒”的每一个推送,跟着公众号一路看过来,帮助真的很大,正如知名评论家鄢烈山所言:“不说‘红辣椒’是网络时评的‘黄埔军校’,但至少是“训练营”。虽没有带给我最直接的一珍一宝,但至少那些或多或少的思维想法潜移默化着我。

  如果没有这一年的莽撞决定,也许我的记忆里不会存在”红辣椒”。我相信所有的遇见与放弃,命运那样安排自然有一定道理。

  天色渐暗,风没再吹,街上逐渐热闹起来。下班的路上车笛声鸣,冬日的天空不见了夕阳,霓虹灯一盏接着一盏亮起,路边摆小货摊的叔叔在做着爆米花,香味格外甜稠。

  明天是与”红辣椒”一起成长的第十天,是更加元气满满的一天!

  文/陈佩玲(红网实习编辑)

来源:红网

作者:陈佩玲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22/481532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